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作者: 刘宝军 日期:2002.11.24 点击数:10
吉林日报

【作者】 刘宝军

【报纸名称】吉林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2.11.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 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清朝的 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时 间、地理、风俗、文化背景、社会状况 和变革目标上都有相近点,但为什 么一个会成功,而一个却失败了呢?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在其相近 的背景后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性,这个差异性就是导致其结果的 必然所在。日本是一个领主专制主义国家,当时日本 国内的政治局面是两个政权并存和三种政治势力之 间的斗争。两个政权就是江户的幕府和京都的天皇朝 廷,前者掌握国家的大权与实权,后者只是名义上的、 精神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已经成为幕府与西南强藩 争夺的对象。所谓三种政治势力,一是幕府和亲幕势 力;二是朝廷势力;三是西南强藩势力。而对这种形 势,维新派实现联合,掌握朝廷和强藩领导权之后,又 能根据日本国情,采取和运用比较正确的政策。日本 幕府不仅没有建立起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反而使各藩 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从客观上削弱了幕府的统治,造 成了明治维新的有利条件。日本的封建领主制在政治 上使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离心的可能,在经济上利 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又削弱了 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加剧了他们的分化,使离心可 能成为现实,并促进了人民起义的增长,导致了资产 阶级的形成和成长;离心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发 展最后就使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依次实现。$$ 清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戊戌变 法期间,没有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但政治势 利基本上分为两派:帝党和后党。清代的皇帝在政治、经 济、军事及其他领域里,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都 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但是光绪帝却没有这样的权利, 大权被西太后独揽,她是封建的顽固势力的真正代表, 正是在她和以她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下,使戊戌变法 自始至终遭到百般刁难。$$ 明治维新的重大变革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是新政 权事前做了种种应变准备;二是中央政权利用各藩的 财政困难,承担了他们的原有的债务,从而减少了废藩 的阻力;三是对原有的各藩知事给予生活上的保障与 安排;四是借助古代天皇制的权威,从而使改革没有发 生重大变乱。而戊戌变法则不然,对于明治政府在积极 采取培植近代工业,从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康有为并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他始终是从表面的、形式的方面 去模仿,舍本求末,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在学习、仿效外 国的过程中,表露出单纯依赖外国的思想,缺乏主见。这 就意味着重蹈洋务运动的覆辙。而且维新派把“救亡图 存”寄托在“英明圣主”光绪帝一人身人,幻想只要他“独 奋乾纲,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破除旧习, 更新大政,”似乎变法就可马到成功。这种异想天开的政 治“单相思”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