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差源于明治维新?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7.01 点击数:2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7.01

【版次】第A23版: 人文悦读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历史:《北京与江户》

作者:刘凤云

定价:49.8元

评分:8.5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因明治维新,近代日本开始领先中国,这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误会。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在明治维新之前,在城市化程度、人均富裕程度、劳动生产率、识字率等方面,日本已大大领先,其指标接近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荷兰。中日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现代化竞赛的,“洋务运动”失败的结局,从一开始便已决定。

本书通过北京与江户(今东京)这两座城市来比较中日异同,表面上看,北京与江户都是政治规划形成的消费型城市,商人无地位,社会阶层鲜明,日本的武士和清朝的八旗兵都遭遇了贫困化的问题。

不同的是,老北京有几道城墙,它限制了商业发展空间,商人实力再强,也要依附于权力,在清政府统治下,绝不存在商人操持权柄的可能。而江户除了将军住所,没有城墙,商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町人区”,日本官僚也严禁农民成为商人,但没有城墙,他们阻止不了,而武士以谈钱为耻,只好委托商人(町人)来管理新城区,商人因此获得半自治的地位。

大清朝的商家除了成为皇商、官商,很难做大,做大之后,他们的资本不是被没收,就是被贪墨,只有向农村投资才最安全,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资本没有用来再生产,却转向了低效率产业。当时日本商人想发财,也要和官场打交道,可町人相对自治,他不特别担心权力的胡来。

清朝的城市并不是商业形成的,是皇帝根据战争需要设立的,数千座城池几乎都不在商品流通的要道上,而维护这些庞大的建筑,又要不断消耗民间财力,它们加起来,远比长城雄伟。表面上看,权力确实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做了大事,可这些大事的效率如何?它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是有害呢?没有一个评估机制,也没有不同意见参与的空间,权力按自己的想象与传统来操作,当资源总是配置错误时,庞大的经济总量反而成为负担。

当时的日本有200多个藩,同样是相对自治,藩主们为加强实力,会更认真地推动地方发展,而大清朝基层官员在陈腐的官僚制度下,早已失去这种冲动。

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有更深远的原因,那不是几句口号、一番冲动就能改变的。本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用扎实的材料,为我们展现出历史的另一面。

读家:唐山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