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中的“王阳明”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12.12 点击数:30
新京报

【报纸名称】新京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12.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通俗历史】

□书评人 李杰

关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如何成为“近代化”的优等生,又如何成为法西斯的大本营之一,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历史课本中,日本是在遭受外敌入侵后,开始变法图强,但如何由此逐步走上侵略中国、谋求成为亚洲霸主之路时,却语焉不详。而在陈伟的《麻辣日本史:明治物语》中,我们可以从他一嘴毛豆、一嘴羊肉串的讲述中,看到一个和中国国情类似的日本,如何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并由此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在倒幕运动成功后,个人的欲望诉求顿时被空前放大,天皇的合法性也一度受到质疑,“明治三杰”也受到了主张民权运动的刺客的攻击,连一向支持天皇的萨摩、长州的武士也竖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在这个时候,“发展就是硬道理”已经不再管用,“稳定压倒一切”成为了当务之急。针对日本的实际情况,伊藤博文主张效仿德国,在他看来,君主立宪不仅是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更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快速崛起的保障。

然而,仔细来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日本崛起之路上,取得思想和智慧的主导权的,并非是西方的民主与宪政、三权分立的思想,而是传统东方的“知行合一”的哲学和实用主义。

在日本长期的幕府统治后,德川家康所珍爱的程朱理学一度限定了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而王阳明对天理与人欲关系的重新厘定,则给了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等人以直接的启示。

从一介书生到领军统帅,王阳明从格物致知转变到了“心即理”,认为只有为善去恶,知行合一,才能无往而不胜。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从中意识到了精神的力量,作为工业发展还不完善的日本,资源能源人口没有一样占据优势,发展空间有限,而且处在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精神的力量。

所以,将每个人的民权诉求转化成了对外扩张的野心与欲望,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源泉。

众所周知,侵略难以成为士兵长期作战的理由,而以天皇、武士道精神等为“心”,以此取代各种欲望,作为发动战争的原动力,则能使士兵获得正义感和使命感———其后所设立的靖国神社,也是为其“心”树碑立传,成为日本野心合法化的方式。

此后,即便是其后二战的失利,此种被军国主义所歪曲的“心学”,仍然是日本统治者继续愚民的工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