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大战 北洋水师的 八位洋员

作者: 梁二平 日期:2014.08.06 点击数:50
深圳晚报

【作者】 梁二平

【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06

【版次】第B14版:文化空间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北洋水师洋员马吉芬。

马吉芬在医院疗伤。

镇远舰炮务德籍洋员哈卜门,受伤后在镇远舰留下小照。

深圳晚报记者 梁二平

鸦片战争后列强欺辱中国这是事实,而另一个事实或因这个事实而被忽略。但只要我们阅读甲午海战史料,还会发现这些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遮蔽的“蛛丝马迹”——甲午海战帮助大清抗击日军的洋员们,作为职业军人他们应该得到世人应有的哪怕是迟来的敬意。

北洋海军的 “洋为中用”

海军是大清军队现代化的先行者,是西化程度最高的军队,当然,它没像日本海军那样全盘西化。从福建船政开始,到北洋水师成军,一直都有洋员参与其间。特别是北洋水师,从建立之初到甲午灭亡,先后雇用了来自英、德、美等国100余位洋员(日本的海军中也有许多外国雇员)。如,琅威理即是正式通过英国政府的同意,1886年来北洋水师任总教习;还有洋税务官推荐的英国人葛雷森,也是北洋水师的总教习。总教习的工作是协助海军提督对清军进行军事操练。总教习月薪六七百两,与清军提督相同。一般洋员月薪二三百两,相当于清军参将和副将的月薪,当时清军的士兵月薪为20两。

北洋水师提督(司令)丁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们:洋员北洋水师中最得力者,琅为第一,葛次之。北洋水师除了总教习,各军事岗位还录用了多种职位的洋员。1885年定远、镇远、济远三舰由德国开赴大清,船上有455洋人,留用44位做洋员。1888年致远、经远、靖远、来远四舰从英德开赴大清,船上有32洋人,后留用13位做洋员。

但因1890年的琅威理“升旗事件”,英国洋员与清军发生冲突,洋员锐减至29人,至甲午清日开战时,除陆上基地工作的几人外,真正在舰上参战的仅剩下8位洋员。这之中就有本文要重点介绍的美国人菲里奥 诺顿 马吉芬。

镇远舰上的“白求恩”——马吉芬

马吉芬来到中国时,身份是十分尴尬。虽然,1860年出生的马吉芬,有个陆军少校的父亲;虽然,1884年受训6年的马吉芬以良好的成绩,在美国海军学院顺利毕业;但是,他一毕业就赶上了美国少有的海军裁军,毕业就失业了;虽然,他听说这一年清法战争爆发,并于1885年4月10日赶到天津,想在大清海军实现他的海军梦,但清法战争已结束了。

失望的马吉芬,在失望中抓住希望的稻草,恰逢美国“力士”号船长去拜访驻津门的李鸿章,马吉芬跟着去了。24岁的马吉芬没有给李鸿章什么信任感,但马尾战败后,清廷决定成立统一的海军衙门,李鸿章也想借此建立西式的北洋舰队。机会就这样给了苦命追求的马吉芬,经过考试他被雇佣,成了天津水师学堂唯一的洋教员,与他共事的有后来载入史册的严复、萨镇冰。他就这样开始了1885年至1895的十年清国海军梦。

当教员的马吉芬每月可领100两银子,那时的一两银子,比一美元还多一点。马吉芬的日子也很好过。1894年夏天,在威海海军学堂任教的马吉芬,正打算回国休假,突然间爆发了丰岛海战,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立即取消了休假,主动要求上舰参战。随后,他被任命为镇远舰的管带帮办(副舰长),参加了那场震惊世界的黄海大战。

大清海军的重要遗产

1894年9月17日中午,黄海大战打响,双方火炮对射之前,济远舰和广甲舰便逃离战场,超勇和扬威又起火,抢滩搁浅。转眼清军就变成8舰对日军的12舰。

一直以击沉定远和镇远为梦想和目标的日本联合舰队,几乎将所有的炮火都集中在定镇二舰上,战后北洋水师依两舰上的弹坑统计,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220发,但二舰装甲坚厚,显示出顽强生命力。但人可不是铁打钢制的,在镇远舰管带林泰曾被炮弹震昏之后,舰上的洋员马吉芬接替指挥,继续作战。在五个小时枪林“炮雨”之中,马吉芬右眼炸瞎,两耳鼓膜损伤,近乎于聋,肋部、臀部被弹片击中,右侧身体严重烧伤……当拖着一身弹痕的“镇远”舰缓缓驶回旅顺军港时,几乎被打烂的马吉芬也快断气了。

1895年初夏,身负重伤的马吉芬不得不回美国治伤,他用仅存的一只眼睛,在医院里写出了一份万言《黄海海战战报》,并配上了几幅《1894年9月17日12时30分清日黄海对阵图》。这份重要的战报发表于1895年8月美国出版的《世纪》杂志上,该刊同时配发了“现代海权理论之父”马汉的《评鸭绿江外的海战》的评论。

清代以降,据不很精确的统计,对外海战大大小小打了80余次,但在大清海军留下的史料中,却找不到一份记录战况的海战图,世间倒是留下一批虚假战报,如《福州捷报》、《长岛摧沉图》、《丁军门朝鲜恢复图》、《丰岛大捷图》……同样,作为北洋水师一员参加黄海海战的镇远舰管带帮办马吉芬,却为“清方”写出真正的海战报告,现在世人能见到的属于“清方”的唯一一份黄海海战图,就是马吉芬留给我们的保贵遗产。

1897年2月11日清晨,不堪战伤折磨的马吉芬开枪自杀。两年前的这一天,恰是丁汝昌在威海战败后自杀的日子,这显然不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一种对牺牲的追随与致敬。

不该遗漏他们的名字

大东沟之后,李鸿章为黄海海战中英雄战斗和牺牲的洋员向清廷上奏《海战请奖恤西员片》折,称“此次海战,洋员在船者共有八人,阵亡二员,受伤四员……”这之中有:

定远舰上德国炮台专家汉纳根,他与丁汝昌一起在旗舰上,指挥战斗。

定远舰上英籍洋员戴乐尔,这位管带帮办(副舰长)在海战之初就受伤,一直坚持在甲板上战斗。

定远舰上德籍洋员阿毕成,任总管轮,双耳被炮震聋,“仍专心救火之役”。

定远舰上英籍洋员尼格路士,管理炮务,见炮手受伤,“代司其事”,“竞及遇难”。

镇远舰上美籍洋员马吉芬,任管带帮办(副舰长),协助林泰曾指挥战斗,身负重伤。

镇远舰上德籍洋员哈卜门,管理炮务,连续炮击日舰,身负重伤。

致远舰上英籍洋员余锡尔,负责舱底机务,舰沉时与邓世昌一起沉海。

济远舰上德籍洋员哈富门,负责机务,参加过甲午两次海战(由于他一直没起中国名字,所以,李鸿章请功时,八位洋员中独漏了他的名字。其实,我以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所在的济远舰,丰岛海战中树白旗,黄海大战开战就逃跑,管带方伯谦后来被斩首,所以,济远舰的人被忽略于军功簿)。

我曾在旅顺、威海、刘公岛等多处甲午战争纪念地考察,没见到有关洋员的雕像或纪念碑,据说在马吉芬的家乡,有人看到了他的墓地,墓志铭上写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由此,我想起了白求恩,想起了曾经写过白求恩小说的深圳作家薛忆沩,他能不能写一部关于马吉芬的小说。这人,这事,这历史,这现实,都值得一写。拜托,梁二平@忆沩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