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斯尔,北洋水师留下的中国水手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2.17 点击数:20
新民周刊

【报纸名称】新民周刊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2.17

【版次】第51版:封面

【入库时间】20140230

【全文】

念念不忘,当地仍流传着一首以“中国水手”为名的民谣。这首歌的作者是纽卡斯尔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詹姆斯·赫斯雷。这首歌以一个英国人的眼光描述了这批到达纽卡斯尔的远方来客。赫斯雷的这首歌曲调轻快,词多戏谐,若是在民族主义高涨的五四时代闹不好会被当作反华歌曲,但今天平心而看,其实歌中充满了对“老外”的好奇和英国乡巴佬式的幽默。

一大帮外国人忽然来到某个平静的小城,无论在英国还是中国,一百年后都仍然是很好的谈资。在赫斯雷的歌词中,纽卡斯尔街头的中国水手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他们留着辫子,在英国的大街上左顾右盼,作者风趣地问道,嘿,中国水手,你是要买东西,还是要找姑娘?

歌词是浪漫的,但那毕竟是一百多年前,一个水土不服仍然很致命的时代。在奉命赴英接舰的北洋水师官兵中,先后有5人病故于此,分别是第一批接舰人员中的袁培福、顾世忠,第二批接舰人员中的陈受富、陈成魁和连金源。他们都被安葬在圣约翰墓地。1911年,海军名将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到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曾专程来此吊唁,并重修墓碑。

异国情缘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水兵的墓葬,还和一段鲜为人知的异国浪漫有关,其中竟能让人感到一丝绵延百年的温情。

1881年,奉命接收超勇、扬威两舰的北洋水师军官池仲佑离开这里时,和他的英国女友意腻曾专门谈起这些葬在异乡的同袍。

池仲佑,出身书香世家,曾中过秀才、举人,因家庭关系与英美各国牧师交往而得闻西学,入李鸿章幕府。1880年奉派作为文职军官跟随丁汝昌赴英国接舰。回国后,他一度担任知县等职,后任职于民国海军部,是大量清末海军史料的著者。

这些来自远方的中国人让纽卡斯尔的居民们大感兴奋。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民众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足够的好奇。一纸请求书被送到了纽卡斯尔市政厅。好奇的市民们,特别是那些仕女和太太们,联名希望市政当局为他们牵线搭桥,申请参观中国巡洋舰,好得到近距离围观中国人的机会。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对这一请求当即批准。

于是,超勇号和扬威号无意中成为了两个遥远国度彼此接近的桥梁和平台。英国的一个个家庭得以凭票入场,到中国军舰上参观,或借着观看水兵训练的机会,与这些东方人近距离接触,一时观者云集。4月16日,有一家13位聋哑人一同登舰,中国水兵中有通哑语者,与之勉力沟通,令对方十分感动,“大悦,命女子持相以赠,云恨不能言,得君谙此,何幸如之。”

在此期间,池仲佑应一家对中国颇为好奇的英国家庭之邀登门拜访,“座中女客四五人,其妹二,少者着淡红服,善周旋,问客何好,漫应之曰好琴,为抚一曲。其姊歌而和之,泠泠动听。曲终起出,移时携一香诗囊入,题名赠余”。

这位着淡红色衣衫的英国女孩子,名叫“意腻”。今天,我们已经找到“意腻”真正的身份。她的真名叫做Annie Fenwick,出身于纽卡斯尔一个传统的绅士家庭。深究起来,退役英国海军军官汤麦士(Tame Thompson)曾作为轮机官到达中国,意腻族兄斋宋特(J.Fenwick)则是汤麦士的姐夫。或许因为这拐了几道弯的关系,让意腻对东方的中国充满了好奇。

两天后,池仲佑试着给意腻写了一封信。

又过了两天,登岸“访意腻”。

“天阴,微暖如春,修寄意腻书。”

“十三日,偕玉斋赴鸦直家饮局,夜归船,接意腻书。”

“便道过访玛其梨(即意腻的姐姐玛格丽特)与意腻,余赠以图章各两块,向暝别归。”

“接意腻书并画一箱赠余。”

“是晚,腻自往山园,采名花数十朵赠余,携归。”

“意腻家有鹦鹉善言,其父所弄也,近屡呼余名矣。”

虽历百年,读之,仍有淡淡的浪漫气息,仿佛从陈旧的册页中流淌而出。

西方和东方的吸引,对于地球两端的人们,似乎是一样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段短暂的奇缘之中,我们暂时忘却了19世纪后期那些弱肉强食,你死我活,而感到了一丝属于真正人间的温情。

可惜的是,池仲佑在英国的情缘,面临着必然的终点。

1881年8月9日,验收合格的两艘中国巡洋舰,正式从纽卡斯尔港启航,返归故国。

池仲佑最后一次来到意腻家中,谈起离情不胜怅惘。他请意腻和她的姐姐玛格丽特代为照顾圣约翰公墓里中国水兵的坟墓。英国的女孩子答应了。

“许余他日过袁、顾墓为栽花,盖英俗礼拜日士女多往墓栽花,善举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