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嘴灯塔:为北洋水师导航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7.30 点击数:50
烟台晚报

【报纸名称】烟台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7.30

【版次】第A11版(烟台街)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

图【0】""

YMG记者陈潇通讯员宋立鹏摄影报道

距离刘公岛东南方向3.5海里处,有一座赵北嘴灯塔,当年曾是北洋水师进出威海湾的导航标。7月27日上午,记者和烟台航标处的工作人员一起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镇百尺所村北约1公里处的海边峭壁,赵北嘴灯塔就坐落在这里。站在塔顶,远处的刘公岛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曾是北洋水师导航灯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把持的清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中国沿海建造了大量灯塔,以利外国军舰、商船航行。而赵北嘴灯塔的“出身”有别于这些洋灯塔,它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障驻威海湾的北洋水师进出港口而建造的。

据赵北嘴灯塔原灯塔班班长于跃山介绍,灯塔建于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塔高8.8米,为巴黎邵特利孟公司设计制造。塔身由圆柱形铸钢拼接而成,这在烟威地区是唯一的,即使在全国也很罕见。塔身为白色,塔上置四等灯,烛力二千枝,每分钟旋转二次,晴天时,在15海里外就能看到灯光。100多年后,赵北嘴灯塔仍是船只进出威海港的主要转向标。“灯塔上面原先只有一层平台,1998年7月,为改造升级,航标站用特定预制钢件加高了塔身,加装了上平台和八角型护栏。所加高的部分用材特殊,是用北海舰队一艘炮艇的舱门改造而成。”于跃山说。从1984年开始就在这里守塔的刘新伟说,整个塔体由六块弧度相同的铸钢塔件和大约2000多个螺丝拼接而成,原高为7米左右,塔壁厚约1厘米,整个塔体下粗上细,上部内径最小为1.3米,下部内径最大为1.4米。塔体用钢精良,至今没有锈蚀,所用的螺丝也绝大多数没有更换。2001年塔身大修的时候,他和工友们曾拆下一些螺丝,发现这些用了100多年的螺丝和螺孔还锃亮锃亮的。

从甲午战争到解放战争

于跃山说,1894年冬天,日军进逼威海卫,为了防止灯塔被日舰利用,坚守赵北嘴炮台的清军奉命拆除了灯塔上的灯具,并在附近百尺所、皂埠等村收集锅灰、草木灰或就地堆柴点火,组织民众把灯塔、围墙和房子全部涂黑,灯塔由此废置。威海航标管理站副站长孙立华称,甲午海战时,赵北嘴上设有炮台,可以说牢牢封锁着进出威海湾的水路。当时的清军却不战而退,日军轻而易举就占领了赵北嘴要塞,炮台上的12英寸重炮落入敌手,被用来炮击海上的北洋舰队。

守塔人刘新伟告诉记者,2001年大修时,还在离地面大约半米高的塔身西侧,发现了一个用玻璃腻子封住的斜穿小孔,孔径约7毫米,这应该就是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威海卫是留下的弹孔。

据《中国海关灯塔志》记载,1898年9月,经租借威海的英国殖民当局允许,大清海关购置煤油灯具,粉刷墙壁,重新启用了灯塔。1902年6月30日,灯塔移交给了威海卫英国殖民政府,1930年10月,随着威海卫回归,赵北嘴灯塔又重新归属中国海关管理。

“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后,赵北嘴灯塔又被日本人控制。1946年春天,为防止美舰运送国民党军队到威海,当时百尺所村民兵指导员谢连会组织民兵在一个深夜拆下了灯具,装在一个大木箱里,由4个民兵抬着,转送到了附近岭西村,交给解放军藏了起来。直到1951年,赵北嘴灯塔才被交通部门修复。”孙立华说。

从点煤油灯到远程操纵

2009年,赵北嘴灯塔的守塔人全部撤离,赵北嘴成为无人看守的灯塔,只需远程控制即可,于跃山和刘新伟都回到航标管理站工作。

1890年到1951年,赵北嘴灯塔一直用煤油做燃料,灯塔里必须每晚有人看守,用特制的绞盘给灯光旋转器“上发条”。1951年,交通部门引进乙炔闪光灯,使用装在特制钢瓶里的乙炔气体,乙炔闪光灯可靠性高,可无人值守,不过乙炔气是易燃易爆危险品,搬运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里原来有个门,叫东门。燃用煤油和乙炔时,守塔人要定期沿着东门外的盘山小路,到海边的简易码头搬运瓶装煤油、乙炔以及生活用品,饮用水源主要是收集的雨水或用车拉上来。”下塔后,于跃山指着一段黑色的院墙说。守塔人住的老房子如今只剩下一段残垣。不过,旁边有一座房子还保留着。

1970年,灯塔换上了白炽灯,开始用空气干电池,后改用蓄电池。1987年由市区接通电线,用上了交流电。现在灯塔用的是烟台航标处自主研发的I-MA-400型灯器。

站在赵北嘴灯塔上,可以看到旁边的造船厂正在修造巨轮。100多年前,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艇多为欧洲购买,比如舰队中的旗舰“定远”、铁甲舰“镇远”为德国制造,民族英雄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为英国制造。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世界造船工业的老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新增船舶中,每10艘就有1艘是中国生产的。相信历经沧桑的赵北嘴灯塔还会见证更多值得书写的明天。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