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战长崎(图)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8.29 点击数:60
新金融观察报

【报纸名称】新金融观察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8.29

【版次】第55版:历史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1888年日本新闻画,描绘日本警察“勇斗”中国水兵。

如果英俄继续侵占朝鲜,则中日可以联合行动。

朝鲜是大清的属国,其一切外交都由大清政府代办。愤怒的俄国人向李鸿章提出了交涉,要求中国保障济州海峡的安全通行权。李鸿章顺势下令北洋水师出动,武装巡游济州海峡,既是对俄国人的安抚,也是对英国人的抗议,更重要的是,借此向日本人示威。

明治维新以来,崛起中的日本,不断向中国发起挑战(参阅本专栏3月7日《鬼子来了》)。先是在1870年代侵占琉球、觊觎朝鲜,随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朝鲜——这一把历来被日本当作是刺向自己的匕首。对于日本,李鸿章早在1870年就清醒地认识到:“日本近在肘腑,永为中土之患。”北洋水师的兴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日本侵占琉球的刺激,李鸿章在1881年坦承:“今之所以谋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驾驭日本起见。”

巨文岛事件令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中、英、俄、日四国开展了复杂的多边角逐。对于北洋舰队的武装示威,英国人极为郁闷。尽管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但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与新兴的北洋舰队相比,并无任何优势,况且,北洋舰队是在自己的藩属国中活动,占尽主场优势。东亚病夫的突然雄起,令英国极不习惯,震惊之余,它开始反省自己的远东政策,这成为它在8年后的甲午战争中选择日本、且在1902年缔结日英同盟的因素之一。

自明朝抗倭战争之后,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在济州海峡亮剑,也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在危机海域亮剑。

长崎冲突

出航朝鲜之前,北洋水师在天津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光绪皇帝的生父、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奉命检阅。

在这次被后世不断嘲讽和抹黑的军演中,北洋水师尽管出现了误伤士兵等不少失误,但也显示了初步的战斗力。

在这次大演习中,李鸿章得以与醇亲王充分交流,对军事、交通等各方面的改革达成了共识。李鸿章在直隶和北洋的改革,自此得到了中枢强有力的支持,胆子更大了些,步子更快了些,洋务运动进入全速前进的阶段。

军演之后,丁汝昌即率领舰队巡弋朝鲜,随后还访问俄国海参崴军港。巡弋结束,舰队需要进行涂油维护,而中国自己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决定舰队前往长崎进行维护,顺便访问日本。

8月1日,北洋舰队开进了长崎港。8月13日,日本方面邀请北洋官兵登岸“血拼”,以期拉动长崎的GDP。一些水兵却“血拼”到了当地一家妓院“丸山家”,酗酒之后与当地人发生口角,继而斗殴。闻讯赶来的日本警察并与中国水兵冲突,水兵2人被捕,其余的逃离了现场。

随后,逃走的中国水兵召集了10-15名同伴,冲入警察局。其中有一名水兵还在岸上购买了一把日本刀,在双方打斗过程中,这名水兵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伤,他本人也受了轻伤并被捕,之后移交给大清国领事馆。

这是一起典型的治安事件。次日,日本警方与中国领事馆开始交涉,最后决定限制北洋水兵的上岸人数,并规定了必须根据上岸士兵数量配备军官,以便监管。

但同时,当地日本人也开始在周边的乡镇遍传消息,召集拳师,暗藏利刃,准备对中国水兵进行大规模报复。种种迹象显示,日本警方也在背后进行策划和鼓动,长崎闹市的各商铺都事先得到了通知,提前关门。

8月15日这天下午,在琅威理的坚持下,丁汝昌同意北洋舰队放假,450名水兵上岸自由观光。根据军纪,他们没有携带任何兵器。水兵们发现,长崎的店铺突然打烊了,全副武装的日本警察、浪人向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街道两边店铺内的“日本人民”,或向北洋水兵扔石块,或从二楼泼开水。

日本方面的说法是,上岸后的水兵们到处滋事,与警察发生冲突,有的将日本警察的帽子打落,有的辱骂日本警察,日本警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要抓捕肇事者,结果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械斗。

在日本人的“人民战争”中,手无寸铁、猝不及防的北洋官兵死伤惨重。事后统计,北洋官兵“致死五名,重伤六,轻伤三十八,无下落五。”也有资料说,中方“死八名,伤四十五”,日方“死二人,伤二十七人”。事后验尸或验伤,中国水兵伤亡者几乎都是背后受伤。

这就是近代中日史上著名的“长崎事件”,中方一般称为“长崎兵捕互斗案”(简称“崎案”),日本则称为“长崎暴动”、“长崎清国水兵暴行”。这也是北洋舰队建军以来的第一次“战争”。

针尖对麦芒

对于这场冲突,大清政府表现出了罕见的强硬。

8月18日,李鸿章致电中国驻日公使徐承祖,要他立即质问“日政府何意?”,“速电饬崎领事与县官查办”,“崎案须妥办,不得任日褊狭。”

8月20日,李鸿章在天津紧急召见了日本领事波多野时,明确表示:“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他认为事件的发生“皆因长期警察仇视我国人民而起”。这被日本解释为中国的武力恐吓。

李鸿章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但他也说:“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关键在于,此时的中日两国,敌对情绪十分严重。中国侨民在日本经常受到侮辱及警察的刁难,甚至连中国驻长崎领事余瑞也遭到警察的侮辱,并因此向日本政府抗议。曾根俊虎在写给伊藤博文的信中也说:中日两国人民互相轻蔑,“我已侮彼,彼亦侮我”。

在中国驻日公使徐承祖的协调下,中日两国开始事件的调查与善后的谈判。日方的态度也很强硬,不少官员认为:“我国(日本)万一采取让步政策,则清帝国将作何感想?……恐将看作为威胁吓倒,苦于抑制,终于屈服,而愈助长其轻侮之念。”他们坚持认定责任完全在中方。

几番交涉下来,双方陷入了僵局。

李鸿章随即命令更有外交经验和国际法知识的伍廷芳主导谈判,谈判分成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国驻长崎领事蔡轩与长崎县知事日下义雄交涉;随后,中国驻日公使参赞杨枢率中方调查委员会,与日本外务省取调局长鸠山和夫所率领的日方调查委员会谈判,最后是驻日公使徐承祖与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外务省办理公使陆奥宗光在东京谈判。

一直到12月份,因为双方的强硬,谈判毫无进展。徐承祖致电李鸿章:“事已如此,非绝交无别法……今决意绝交,兴戎与否,悉听尊便。”这就意味着,连一向温和的外交官,也认为只有动武才能解决问题。

中央没有选择开战,但宣布停止谈判,之前所议悉数作废。这一强硬立场,令日方不摸底细,大惊失色,多次要求继续谈判,但遭到中方的坚决拒绝。中国的强硬,是因为有两张王牌相当有利:

一,中国在军事上远超日本,“日本没有一支敌得住北洋舰队的舰队,被它的威力压倒了。”(日本史学家信夫清三郎)北洋舰队已经拥有多艘铁甲巡洋舰,而且排水量高达7300多吨的定远、镇远舰,无论吨位还是火力,都是亚洲之最、世界领先,而日本只有一艘铁甲舰扶桑号,吨位只有定远舰的一半,根本无法与北洋舰队抗衡。

二,日本正致力于修改不平等条约,提高进口关税,但列强对此不予理睬,日本希望中国能带个头,同意日本提高关税。

一方面力不如人,另一方面有求于人,这决定了日本不能再硬扛着。中方退出谈判后,日本高层立即紧急会议,由明治天皇亲自主持,虽无即时决议,态度却开始放软。到了次年1月,在德、法、英等调停下,日本退让,双方终于在2月4日达成最后协议,分别向对方的死伤者支付抚恤金,日方所支付数额大大超过中方;受伤中国官兵的在日治疗费,由日方支付;惩凶一项,则由双方政府自行决定,互不干涉。

这起沸沸扬扬的长崎事件,终于落幕。

这次胜利,加深了中国朝野对于日本的蔑视,虚骄盈庭,导致北洋舰队多年停滞不前,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而日本则因深受刺激,开始奋起直追。长崎事件完毕后一个月,明治天皇就颁发敕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特别拨出私房钱(内帑)30万日元,给海军专用。从天皇开始,全民勒紧裤腰带,建设海军。定远、镇远两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敌人,击沉定远、镇远两舰模型,成为日本孩子最热衷的游戏……

作者简介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中国改革史研究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国运1909》、《绝版恭亲王》等。

作者电邮:snowswords@hotmail.com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