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的北洋水师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01.16 点击数:40
中国海洋报

【副篇名】甲午战后北洋水师覆灭,后被清政府重建,15年后北洋水师参加辛亥革命

【报纸名称】中国海洋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1.16

【版次】第A4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中山舰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展开了一场极其惨烈的遭遇战,中国海军遭受重创。此后,李鸿章采取所谓“避敌保船”的策略,将北洋水师余部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完全送给日军。次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夹击的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于山东半岛。很多人认为,我国首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就此销声匿迹。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购舰任官再图强

甲午海战惨败后,清政府虽已更加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但在张之洞、刘坤一等大臣和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又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清政府从德国订购的“海琛”巡洋舰驶抵大沽,另外两艘军舰“海容”“海筹”已先期抵达。3艘军舰排水量均为2950吨,航速大于20节,分别配备火炮13门,鱼雷发射管1个。

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巡洋舰到达大沽。每艘军舰排水量4300吨,航速24节。分别配备火炮28门,鱼雷发射管5个。按期到达的还有德国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鱼雷艇。尤其是“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我国近代海军史上仅次于“定远”“镇远”的大吨位军舰,在海军重建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甲午战后,北洋水师中下层军官全部“失业”,甚至成为徒工、小贩。大批水兵退伍回到原籍,成为渔民。高级军官中,叶祖珪待罪天津,邱宝仁、林国祥不知去向,以后未见复出。萨镇冰回到福州,其夫人陈氏不久去世,萨镇冰本人处境十分悲惨,只能就城内缙绅之聘,教授各家子弟西学。

1899年4月17日,光绪皇帝召见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副将衔补用参将萨镇冰,分别赏加提督衔、总兵衔,统领和帮统北洋“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各舰及鱼雷艇,并令其“选择朴实勇敢,熟悉驾驶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始基”。任命刘冠雄任“海天”管带,萨镇冰兼任“海圻”管带。

1902年,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保,恢复原北洋水师军官林颖君(原“威远”舰管带)、李鼎新(原“定远”舰副管驾)、李和(原“平远”舰管带)的官职。1903年,袁世凯奏保萨镇冰破格擢用,奉旨以水师总兵派任,又将原北洋水师军官蓝建枢、何品璋、程壁光、林文彬开复原官。进入20世纪,清王朝对于海防建设又趋重视,海军将领也迭获加官。1903年,授叶祖珪为温州镇总兵、萨镇冰为南澳镇总兵,两人均留在北洋统带海军。1904年又授叶祖珪为广东水师提督,仍留北洋差遣。

弃暗倒戈扬威名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清政府急调海军参予镇压革命军。随着形势的发展,海军内部出现了分化。中下级青年军官以及一些高级军官逐渐投向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快就有多只舰船正式加入起义者的行列。1911年11月18日,九江军政府分府参谋长李烈钧率兵400名,分乘“海琛”“江贞”两舰前往安庆。“海容”“海筹”“湖鹗”等舰则上溯武汉,协助起义军攻击清军。至次日清晨,重返阳逻巡视,并炮击江岸一带清军,清军阵地不久便归于沉默。江岸车站后方燃起大火,“海容”舰胜利返航。在后来几天里,“海容”“海筹”等舰还配合革命军,炮击二道桥和三道桥清军阵地。进入12月后,长江水位进一步下降,巡洋舰有搁浅的危险,大型舰遂返航上海基地。

上海是海军的大本营。12月6日,上海都督陈其美电告武汉军政府:海军各处代表,公举前清海军统领为总司令,“海筹”号管带黄钟英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芳为参谋次长。此处所说的前清海军统领,即1911年4月奉命访问英国和美国及古巴回国途中率“海圻”号大型巡洋舰及300名水兵投诚辛亥革命,此时还未回到上海的程壁光。

武汉军政府回电表示同意,又建议由汤芗铭担任巡洋舰队司令。

清政府重建的海军,在清廷尚未彻底垮台之前,已经全部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了。革命党人过去未曾重视在海军中展开活动,海军官兵也一向以保守持重著称,是清军中较为稳定的部分。但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洪流面前,海军官兵迅速转向,选择了民主共和,充分说明了时代潮流和人心向背。

抗日卫国垂青史

当武汉上空枪炮声轰鸣不息时,大清海军正都统载洵正在北京与美国贝里威钢铁公司订立借款造船合同,总额合白银2500万两,期望由美国帮助清政府发展海军。这是清政府发展海军的最后一个行动。合同由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未能实施。

这支由清朝归顺中华民国的海军,在抗日战争中,曾有过悲壮的一幕,著名的“中山”舰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以“拱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江阴、马当等处。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0余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中山”舰悲壮地为国捐躯了,但它25年的船史,却令人永难忘怀。

1949年,很多国民党海军人员投诚解放军,他们也可算是北洋水师的后辈,而其中许多人都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骨干。

链接

清朝海军军衔制度

清朝海军军衔参考陆军规制。根据1905年练兵处奏定的《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陆军人员补官体制摘要章程》所规定的三等九级军衔制,拟定了海军人员军衔,在正都统、副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前皆冠以“海军”二字,以示区别,又据此拟定海军长官旗及各级军官章服标志。

1911年初,清朝开始对海军军官授衔。海军大臣载洵,简授海军正都统,即海军上将,格同总督,正一品。副大臣谭学衡,简授海军副都统,即海军中将,格同巡抚,正二品。巡洋长江舰队统制萨镇冰,简授海军副都统加正都统衔。巡洋舰队统领程壁光、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堏,简授海军协都统,即海军少将,格同布政使。署理巡洋舰队统领吴应科、海军部一等参谋官严复、驻沪一等参谋官徐振鹏、烟台海军学堂监督兼海军一等参谋官郑汝成,赏海军协都统衔。

(作者系云南玉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