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最后的枪声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8.12 点击数:30
海峡都市报

【副篇名】威海沦陷,“镇远”舰福州籍管带杨用霖拒绝投降,用手枪自杀殉国,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海都记者登上刘公岛,寻闽籍英烈遗迹

【报纸名称】海峡都市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12

【版次】第A10版: 闽闻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海都记者站在铁码头前,眺望威海湾,追思闽籍英烈

丁汝昌第五代玄孙丁小龙

济远舰的前双主炮,德国克虏伯公司造,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现为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洋水师学堂旧址,不断有游人前来参观

N海都特派记者 周德庆 李熙慧 文/图 发自山东刘公岛

关注理由 山东威海刘公岛西侧,当年的北洋水师泊地,一座长达120米的钢铁栈桥伸向海面,故称“铁码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栈桥已是锈迹斑斑、爬满贝壳,但坚固如初,如今这座码头仍然是中国海军的军港。与刘公岛东侧的游人如织相比,铁码头附近显得安静许多。

“这是一座全程记录了北洋海军兴衰历史的码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史丰永告诉记者,1895年2月17日下午4时,在冷雨萧萧中,“康济”号练习舰载着北洋海军将领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等灵柩及一千余军民,黯然离开铁码头。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各舰鸣炮致哀。至此,世上再无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海军和陆军,经历了怎样悲中有壮的战斗历程?他们为何会败?在最后的时刻,闽籍海军官兵,最终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甲午战争博物馆 希望本报寻找英雄后裔

站在铁码头往外望去,眼前的威海湾,海阔波平,120年前,北洋海军的舰队正是停泊在这片海域。

记者站在刘公岛上看威海湾,海岸呈半圆形,三面环山,峰峦起伏。正值旅游旺季,湾内往来的船只来回穿梭,每天有超过万名的游客,上岛瞻仰甲午遗址。现在,岛上有中国甲午战争陈列馆、北洋水师提督署、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等28处甲午景点。

1895年1月20日,日军从山东荣成湾登陆,绕路威海后防,海陆夹击北洋舰队。中国守军虽经苦战,可威海卫仍然陷落。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北洋海军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最终全军覆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等先后自杀。

“在自杀的高级将领中,杨用霖的选择更壮烈。”史丰永说,杨用霖发出的是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枪。1895年1月12日,在丁汝昌等自杀后,北洋海军公推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当即严辞拒绝,回到船舱内,口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用手枪自杀。

史丰永说,在博物馆内陈列的北洋海军高级将领的照片中,唯独缺少杨用霖的照片。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北洋海军中唯一未经学堂正规培养,从基层奋斗成长起来的高级军官。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希望借助本报在福建的影响力,寻找英雄的后裔和遗物。

以弱敌强 闽籍海军坚守孤岛

记者实地探访刘公岛前,福州萨镇冰的后人曾不止一次提到“日岛”这个地名。

日岛现在位于中国甲午战争陈列馆的右侧,孤悬在威海湾东口的中间。记者登岛当天,天气极佳,日岛隐约可见,“那就是萨镇冰血战的地方。”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戚俊杰说。

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以日岛炮台重要,令萨镇兵率水手30名守岛。从1895年1月30日至2月8日,萨镇冰指挥守军,奋勇抗击日军水路进攻,“日岛炮战,战至弹药房、军官住所、大炮被炸毁,才不得不放弃”。

戚俊杰说,在刘公岛保卫战期间,萨镇冰血战日岛,堪称以弱敌强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记者远眺日岛,波涛拍打脚下的岸石,记者似乎听到了当年日岛愤怒地射向日舰的炮弹声。史丰永告诉记者,日岛本是露出海面的岩礁,现在岛上的炮台遗址保存完好,当地正准备重修。“在甲午海战期间,大部分闽籍将领的表现是很英勇的。”戚俊杰告诉记者。

在刘公岛上,记者遇到了丁汝昌的第五代玄孙丁小龙。他正在北洋水师提督署的旧址门前,兜售有关甲午战争的书籍。丁小龙告诉记者,他今年63岁,以前在安徽老家种地,“我没有读过书,以前也一直在家种地。”丁小龙坦言,对于高祖父,他知之甚少。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