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 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5.21 点击数:20
鹤壁日报

【报纸名称】鹤壁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5.21

【版次】第RB06版: 日报06版

【入库时间】20140620

【全文】

北洋海军军官群像

开栏的话: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本报今起在文摘版对报道进行转载,敬请关注!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北洋海军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这三大事件,无不与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清廷终于确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等,对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下,等于每年拿出300余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

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谓不高。道理不复杂,此时不论慈禧太后还是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皆意识到海防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意义。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请注意三个人物:醇亲王奕(xuān),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hé)。

首当其冲是慈禧指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此人在任上筹措款项,建立机构,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从他入主海军之日,便带来了过多政治利害。

奕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祸患。其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台。

在光绪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奕,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臣奕,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子。他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黏合剂。这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

李鸿章的加入,让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

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时,就在反对修园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还曾上奏“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奕入主海军衙门之初,要李鸿章挪用购船款项30万两“修三海工程”,他也推说:因购船尚不敷,请另指他处有著之款拨付。”

但是,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这首先是因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在奕入主海军,光绪帝亲政在即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在最初婉拒挪款后不足一月,李鸿章函“请奕在亲政撤帘后继续主持海军”。五个月后,奕要李借洋款七八十万两”,李鸿章立即办理。1888年奕又称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要李鸿章以海军名义从各地筹款,李即分函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多地督抚,从各地筹到260万两,以利息供慈禧修园。

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李鸿章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在一片夸赞声中,他也开始飘飘然,感觉“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1894年7月大战爆发近在眼前,他仍认为“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早年对日本的高度警惕,变成了晚年的昏庸和麻木。

当初筹建海军最卖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卖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卖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卖力。

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还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身上。他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翁同龢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的宿怨,更来自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排斥。在翁同龢等一批满族权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主战”与“主和”的争斗,不过是由承平延伸到战时的官僚倾轧。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艇性能对比北洋水师

舰名------------------------排水量(吨) 

定远(铁甲舰)------------------7335

镇远(铁甲舰)------------------7335 

经远(装甲巡洋舰)-------------- 2900 

来远(装甲巡洋舰)-------------- 2900 

致远(巡洋舰)------------------2300 

靖远(巡洋舰)------------------2300 

济远(巡洋舰)------------------2300 

平远(巡洋舰)------------------2100 

超勇(巡洋舰)------------------1350 

扬威(巡洋舰)------------------1350 

广甲(巡洋舰)------------------1296 

广丙(巡洋舰)------------------1030 

北洋水师排水量合计:34,4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排水量(吨)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 3709 

秋津洲(巡洋舰)---------------- 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 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 3777 

西京丸(巡洋舰)---------------- 4100 

赤城(炮舰)-------------------- 622 

日本联合舰队排水量合计:40,849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是排水量7000多吨的大型铁甲舰,其他主力舰艇排水量相对较小,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排水量小于定远和镇远,但大多数主力舰艇都有三四千吨,这样在整个舰队的战斗力上,北洋水师明显弱于日本联合舰队。失败绝不仅因为船速炮速不如人一支在歌舞升平中悄然断送的海军,其覆灭绝不能仅归罪于船速炮速不如人。

从软件方面看,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参考西方各海军强国,制定了周密的规程。其中囊括船制、官制、武备等方面,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严格的要求。北洋舰队前期训练相当刻苦,监督甚严,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

从硬件上说,“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直到大战爆发前,仍然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军舰。在火炮方面,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数量占优,同时因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在火炮射速方面优势明显。但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数量优势同样不小。再看船速的比较。日舰平均航速快1.44节,优势并不很大。

黄海海战前的北洋海军,从表面看软件硬件都具有相当实力。清廷正是出于此种自信,在丰岛海战之后毅然对日宣战。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面对北洋海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但战场不是操演场。

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在布阵上陷入混乱。提督丁汝昌的“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总兵刘步蟾传令后,变为“一字雁行阵”;随后交战时的实际队形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时间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

其次,还未进入有效射距,“定远”舰首先发炮,不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首炮就使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黄海大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战斗行将结束,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残余舰只撤出战斗。

第三是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掉队的日舰“比睿”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相距400米发射鱼雷,不中,让其侥幸逃出。目标高大的“西京丸”经过北洋海军铁甲舰“定远”舰,本已成射击靶标,“定远”发4炮,2炮未中;“福龙”鱼雷艇向其连发3枚鱼雷,也无一命中,又让其侥幸逃出。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章程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

章程规定的舰船保养也形同虚设,保养经费普遍被挪作他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谈过他的观感:“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

至于舰船不作训练而用于他途,已非个别现象。如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等。在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腐败风气蔓延,训练则弄虚作假。

大战之前,“定远”、“镇远”两艘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3枚,唯练习弹“库藏尚丰”。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无人落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就要谎报军情。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丁汝昌却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等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这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误判。

越是艰难处境,越考验军风、军纪。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荡然无存。

首先是部分人员不告而别,其次是有组织的大规模逃逸,最后发展到集体投降,“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覆灭。牢记教训,而非掩埋教训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为什么反而更大规模地割地赔款?

不妨提出几种假设。

假设一,北洋水师皆有邓世昌之勇,如何?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同治年间有人仔细观察过西方海军的训练:“……每船数百人,终日寂然无声……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枪炮、器械、绳索什物,不惜厚费,必新必坚,终日淬励,如待敌至……虽王子贵人,一经入伍,与齐民等,凡劳苦蠢笨事,皆习为之。”真正的战斗力,只有这样产生于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形成的整体合力。一支平素疏于训练却精于应付的舰队,战时无论怎样英勇,也难整合成整体合力。

假设二,北洋水师经费充足,多添快船快炮,如何?

持这样想法的人,仍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主力舰,只备有一两枚主炮实弹去作战的海军,给它再强的兵器也归于无用。同是鱼雷艇,我方管带率艇冲出港外争相逃命。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并创下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其中的差距,不是船速炮速能弥补的。

假设三,北洋水师多运用谋略,少去死打硬拼,又如何?

北洋海军从始至终都在失败地运用谋略。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手法贯穿战争始终。外交上他殚精竭虑地疏通英、俄、德,妄图用它们钳制日本;在军事上更费尽心思,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雇佣英轮“高升”号,以为日舰不敢开炮。思虑、算计不可谓不深,但现代战争从头到尾是实力的较量,包括兵力、兵器,更包括人的勇气、意志、素质。以心术支撑的谋略哪怕再高再深,在实力冲撞面前不过是画饼充饥。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从慈禧、光绪到奕、李鸿章、翁同龢,再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可以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之前,有多少人参加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由此可见,北洋海军的失败实属必然。

 (摘自《参考消息》)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