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近代化转型不彻底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2 点击数:30
青年时报

【报纸名称】青年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2

【版次】第B06版:启示录·军备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改革既不够彻底,也没有自始至终坚持下去,经不起实战检验。

军事改革不彻底

晚清军事改革流于表面,止于购买西式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器物”层面。军事改革没有触及军队战斗力提高的本质,盲目崇拜西方军事技术,在战争制胜根源的问题上始终存在模糊认识。军事改革仅仅停留在更新装备和改善教育训练的低层次上,对于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的深层次改革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具体措施。晚清改革者“只变事不变法”,许多区域性改革最终也陷入因人而兴、人去则废的境地。

晚清军事制度十分混乱,旧规与新章互相干扰,装备新式枪炮的军队仍旧维持着过时的勇营编制,新建的海军官制也完全依照旧军制,用陈旧的陆战思维方式指挥和管理新式海军,导致清军的整体战斗力在走下坡路。

从战术训练要求来看,当时铁甲舰、火炮、鱼雷等装备投入使用,使海军作战战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晚清海军战术训练仍以阵法变换为主要内容,新式装备战术教育和实际训练不足。从指挥员训练情况来看,虽然北洋海军各舰船管带均是正规海军学堂毕业生,但掌管海军教育训练的海军衙门官员大多是门外汉,对晚清海军教育训练发挥的指导作用甚微。

军事素质养成和战斗精神培养不够。晚清海军教育训练,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军事素质养成还有很大差距。海军学堂缺少近代海军职业素质和战斗精神的教育。封建思想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海军学员,难免受到追逐私利、贪图安逸等腐败风气影响,战斗精神和职业意识消失殆尽。

军队管理有章不遵

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参考西方各海军强国,制定了周密的规程。其中囊括船制、官制、武备等方面,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严格的要求。北洋舰队前期训练相当刻苦,监督甚严,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但后期就疏于管理和训练了。

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章程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

章程规定的舰船保养也形同虚设,保养经费普遍被挪作他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谈过他的观感:“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

至于舰船不作训练而用于他途,已非个别现象。如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等。在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腐败风气蔓延,训练则弄虚作假。

大战之前,“定远”“镇远”两艘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3枚,唯练习弹“库藏尚丰”。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无人落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黄海海战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水师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掉队的日舰“比叡”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相距400米发射鱼雷,不中,让其侥幸逃出。目标高大的“西京丸”经过北洋海军铁甲舰“定远”舰,本已成射击靶标,“定远”发4炮,2炮未中;“福龙”鱼雷艇向其连发3枚鱼雷,也无一命中,又让其侥幸逃出。

战争失利时大规模溃逃

黄海海战丁汝昌跌伤,是我方仓促开炮震塌飞桥的结果,上报却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丁汝昌还向李鸿章报称“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实则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致远”在沉没前也未曾“将来船攻沉”。

越是艰难处境,越考验军风、军纪。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荡然无存。首先是部分人员不告而别,“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临战先逃,洋员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殊为可耻”。

其次是有组织的大规模逃逸。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在管带率领下结伙逃跑,最后“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就这样丢脸地毁灭。

最后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面对全军崩溃的局面,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官兵“恐取怒日人也”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军事技术停滞未添新武器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对此,连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都有意见,上奏说:“方奏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因为此时,慈禧太后将海军军费挪用,用拿来修建颐和园,享受生活,两样都是为了自己服务的,在她看来这有什么不妥的。

来源《参考消息》,有删减

启示录

北洋水师和新式军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清政府同时进行了近代化的军事改革,但是旧体制的惰性和社会整体发展的滞后,很快就开始阻碍新军队的人事、管理和训练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器物和技术进步了,却忽视了军纪、战略战术以及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近代化提升,使得清朝的军备体系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