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途 温情大鹿岛 ——中日甲午海战113周年祭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10.19 点击数:10
中国海洋报

【报纸名称】中国海洋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7.10.19

【版次】第A4版 (文艺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10

【全文】

本报记者 张向冰

以摄影师的身份走进辽宁东港市的大鹿岛,我是怀着一颗温情的心。因为,太多的历史沧桑,已让她疲惫不堪。然而,历史却永远铭记了那块不堪 回 首 的 疮疤——

1894年9月17日,震惊中外的甲午黄海大海战,在大鹿岛海面爆发,民族英雄邓世昌及700多名将士牺牲,“致远”号等4艘战舰沉没在大鹿岛南附近海域。113年过去了,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及 “致远”号,早已化为中华儿女不断抗争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与象征。

大鹿岛的历史长链,使之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邓世昌墓和邓世昌塑像前,苍松翠柏、鲜花供果,成为岛民缅怀民族英雄的寄托。接受记者采访的于海悦老人,已逾72岁高龄,1956年参加解放军,1963年退伍后,担任过大鹿岛民兵连长、村支书。于海悦老人的外公李桂荣是当年中日海战见证者之一。海战结束后,李桂荣和其他渔民还驾船救上了两名落难水师官兵,从他们口中,才知道中日海军开战了。

战后,这里的海水、岛边沿、树杈上,到处是爱国将士的遗体和衣物。大鹿岛人用几天时间,把这些遗体、遗物隆重安葬。1938年,日本人在大鹿岛盗窃中国沉船,被聘用的一个王姓潜水员捞取“致远”号沉船的东西时,发现了一具遗骸仍坐在指挥舱的龙椅上,认为是邓世昌。他浮出水面扪心自问,羞惭成疾,病好后潜水捞出忠烈,与大鹿岛人一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修建了邓世昌墓。解放后,有关方面认为证据不足,改为“甲午风云无名将士墓”。不管认定是邓世昌,还是无名将士,大鹿岛人都坚持祭奠,逢年过节,往海里放灯,面对曾经的主战场静默3分钟。

如今,岛上建起了学校。而在明清时期,东北人也多是来自被流放于此的内地文人,形成了康熙时期诗人丁介曾写的一种情况: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些来自异乡彩色的文化,使大鹿岛注定是一座不会沉寂的魅力之岛。

在于海悦的心中,这座魅力之岛因中日甲午海战而成为一种悲情的历史。追溯历史,他总在问:为什么一对本应和睦相处的 “搬不走的邻居”,却因近代日本对中国不断入侵,使邻居变冤家?每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之后,这个疑问总会在于海悦老人的心中留下历史的凝重。

我无意使老人加深这种凝重。只希望他用一种醉意的心看待这种悲情,让悲情在醉意中,或灰飞烟灭,或永驻心底,或大声疾呼!

说到这儿,老人笑了,我也笑了。历史也在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在大鹿岛,听宋朝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情。是期待,是回忆,是惆怅?每每耕读,总感到豪迈中的一腔悲愤,以及无处诉说的悲哀。为作者?为历史?为民族?为国与家?悲愤的情绪,感染着诗文的字里行间,也变成了一种悲情释放。

大鹿岛也是温情的。温情的不仅是海天一色的自然风光,还有质朴的渔民,夜不闭户的习俗。借宿的渔家客栈主人老李是我采访的第二位岛民。张罗食宿、指点看海上日出的最好去处,热情的像一位邻家大哥。

闲聊时,我问他:今年9月,我国国防部长访问日本,中日双方磋商了两国武装力量的交流事宜,并对军舰互访事宜达成了协议。9月17日,是中日甲午海战113周年。如果突然有一天挂着太阳旗的日本军舰开进中国的港湾,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想到大鹿岛,还有二战日本兵的太阳旗和刺刀。不过,那已成为一段不屈的历史。”老李笑笑说。

不难看出,中国的民众在以一种复杂的心态来看待中日历史和军舰互访,正如改革开放之初,日本企业进驻中国,日货充斥中国一样。而现在,国人似乎已熟悉了日本货,汽车、电脑、相机、电子产品,无一不进入大多数中国家庭。民众的民族心理,经受住了日本货的考验,自己的民族工业也因此得到发展和进步。同样,中日军舰能否实现互访,也正是对民族心理的另一种考验。

这使我记起这样一则故事:二战结束不久,一位饱受法西斯折磨的比利时老战士家中,来了几位到比利时学习培训的西德士兵。起初,这位老战士在感情上怎么也扭不过来,要不是碍于这些人是他儿子请来的,他一定会立刻把他们轰走。后来,在相互交流中,他了解到,许多德国老百姓都是被迫参战的,战争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与痛苦。而那些德国士兵听老战士讲述了法西斯的暴行,临走时一再表示,一定要投身于和平运动之中,让战争远离欧洲。由此,这位老战士对德国人的看法才开始转变。

比起日本,反悔中的德国人,今天已得到那些在二战中遭受法西斯侵略国家的不同程度的认同。当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认同与反思的良性交换过程。但是,日本却始终没有做出这样的反思,当然更不会得到受害国的长期的认同与谅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应该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中日军舰互访是两国间政治交流的最高级,也是打开两国信任大门的一把钥匙。更是博大胸怀的中国人民,对一衣带水的日本邻邦,表现的一种诚意与善意。

拜谒大鹿岛,倘若邓将军世昌公在世,也一定会容纳这样的善意吧。在我看来,大鹿岛的确是一段悲情的历史,但也是温情的,温情得能容纳一切对和平的祈望。因为她已足够悲情。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