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楼里的甲午海战水手后代本报记者张烈华文/摄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2.29 点击数:40
汕头特区晚报

【报纸名称】汕头特区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2.29

【版次】07版:城市记忆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曾友柏老伯和他的老伴

怀德里的小洋楼

怀德里老门牌3号有座独立的三层小洋楼,被一道近4米高的围墙严严实实围住,墙体顶上布满锋利的玻璃碎片,厚实的大门紧闭着,料想大院里住的定非一般人家。果然如是,屋主人是甲午海战中殉难水手的后代——开创中国橡胶事业的元老级人物曾友梅。

按响门铃,三楼上的女主人陈姆让帮工阿姐为我开了大门。小楼前面是院落,也就是当年的大花园(花园于30多年前被占用建成了住房) ,经过小洋楼的过道、台阶,进入石门框大门,就是大厅,“文革”大厅两边被房管人员隔成房间,租给外人居住,一楼和二楼一共住了6户外来人家,屋主人住到了最顶层。曾友梅的四弟90岁的曾友柏,在这里已经居住了70多年。据曾老伯回忆,这幢洋楼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当年他的父亲参照国外洋楼亲自绘制图纸建成的。曾友柏的父亲是甲午海战中水手的后代曾会同,祖父牺牲,父亲曾会同成了孤儿,被特别关照到厦门同文书院就读。他是班里的高才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汕头兴建潮汕铁路时,曾会同担任潮汕铁路公司的翻译,后来升任至铁路公司总务。年轻的曾会同一表人才,福建南洋船运的侨商女儿喜欢上了他,与他结下良缘,结婚时居住在汕头广州街,生下了曾友柏兄弟姐妹七人,曾友柏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在他的印象中,外祖父家产殷实,拥有一支来往于南洋的商船,外祖父送女儿一笔陪嫁的厚礼——建造小洋楼的资金。

曾友柏中学就读于汕头一中,汕头沦陷时赴香港读书。抗战期间,他在贵阳加入了盟军后勤处,为美军运载武器弹药于贵阳和昆明之间。抗战胜利后,曾友柏身穿威武的美军军服回到汕头,因这一身军服,使他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少磨难,有邻里证实他当年曾戴着美军钢盔回来,罪加一等。回到汕头后,曾友柏当过几年由郭沫若创办的建国日报分社驻汕记者,也曾经在海关工作过,后被分配到助产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卫生学校和医专。

曾友柏谈得最多和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大哥。他拿出了一大堆证书让我看,他大哥是开创中国橡胶种植的元老级人物之一,中国热带林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教授,当年大哥从山东大学被委派到南方从事橡胶种植研究,使橡胶在海南种植成功,取得了很大成就,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上世纪50年代,曾友梅在全国第一次科技人员代表大会上获得了发明一等奖,并获得了剑桥大学奖金。几年前,曾友梅在湛江离开人世。

曾友柏的三个儿女已年近半百,孙子在读大学。90岁的曾友柏有一愿望,要把他大哥的骄人事迹整理形成文字。但愿曾老伯的愿望能够成为现实。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