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祭“飞将军”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8.19 点击数:30
新疆日报

【副篇名】——写在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

【报纸名称】新疆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19

【版次】A10:宝地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李晓林

编辑手记

今年八月是中日甲午海战一百二十周年。两个甲子,一百二十个春秋,时光淡漠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却永不能忘记。

在此我们推出甲午海战前临危受命却又溘然长逝的“飞将军”刘锦棠赶走浩罕入侵者、收复新疆失地的史事(见《遥祭“飞将军”》),以飨读者。

120年前,即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两国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战一触即发,朝廷立即召见待家休养的湖南将领刘锦棠,意欲他带兵出征,保家卫国。当刘锦棠启程行进到湘乡县城时,旧病复发,空有杀贼之心,可无力回天了。他满含泪水折返。当年7月底中日开战,8月,刘锦棠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他将儿子和旧部召集到床前,口授遗折:“死不瞑目,伏愿皇上圣谟坚定,激励将帅,扫荡夷氛……”一代战将带着终生的遗憾溘然长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有史学家研究称,假如刘锦棠能参战,说不定甲午悲歌不会发生。当然,晚清七十年间,周边领土面临瓜分的悲剧,内囊里又溃烂得一塌糊涂。无数个假设都是虚妄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朝廷的腐败岂能靠一两个人挽救回天呢?

光阴如梭。岁月的长河以其湍急的旋流冲刷卷走历史的屈辱,又用澎湃的咆哮叩击着今人的心扉。刘锦棠的生命历程中,只有五十个春秋,留下的大都是烽火硝烟的足迹。在其短暂、传奇的人生里,绽放出最耀眼光华的,就是他驰骋西部戈壁大漠,金戈铁马于天山南北,指挥清军剿灭横行在新疆大地上不可一世的阿古柏军队,令世界列强惊惧,继而屯垦戍边,建省设郡县,成为新疆首任巡抚。如今,当我们对甲午之殇认真反思时,不能不面对这位用胆魄与灵魂、智慧与才华收复新疆的千秋功臣。

出征塞外首战告捷

时势往往给杰出的英雄人物设置了苦难的童年,似乎不如此,就难以磨砺胸怀大志向者。

刘锦棠出生在1844年鸦片战争的多事之秋。10岁时,父亲战死,成年后,他从军跟随叔父征战南北。可以看出,一生中,刀光剑影是他的家常便饭,硝烟炮火常与他相伴。26岁那年,因剿灭回民起义有功连连升职,获称号。31岁时,他出任西征湘军总统领,担负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从此,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十九世纪中叶,新疆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都处在阿古柏匪徒的铁蹄之下,伊犁谷地则被沙俄军队非法霸占着,只有哈密、巴里坤、布伦托海、塔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尚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中。新疆处在一个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境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迫切期待清政府派兵驱逐入侵之敌,收复新疆。终于,朝廷大臣们在一片争嚷之中,决定荡平侵略者,收复领土。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左宗棠,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有病的困扰,誓言坚定,抬棺出征,坐镇兰州,运筹帷幄于军中帐,精心决策于千里之外。他任命年轻气盛、腹藏狮子般雄心的刘锦棠担任前敌总指挥,于1876年4月26日,率25营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老湘军,迈着坚定的步伐,豪情满怀,分批浩浩荡荡进疆。自此,收复新疆的大幕拉开。

时势造就了刘锦棠,历史选择了刘锦棠,也让刘锦棠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华,在新疆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演奏出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人生乐章。

他遵从左宗棠的“先北后南”“缓进急攻”的战略,进入新疆后,就立即与当地清军将领金顺部会合,组成强大兵团,如同滚滚铁流,主动出击,寻机作战,先重兵围困阜康城,不费吹灰之力,拔除眼中钉,首战奏凯,信心大增,尽显湘军战斗力之强悍。

阿古柏匪徒们看到清军的势力凌厉如刀,咄咄逼人,似乎预感到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急忙调兵遣将,增兵于古牧地、乌鲁木齐,进行负隅顽抗,可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过来的刘锦棠,胸中有数,足智多谋,根本不把区区毛贼放在眼里,略施小计,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指挥着清军直捣咽喉要道——黄田,尔后发起暴雨般的进攻,取胜后又指挥大军调头围困阿匪重兵守卫的古牧地。

8月17日,清军一声令下,大炮轰鸣,空气凝固,震得地动山摇,尘埃弥漫。古牧地城墙瞬间坍塌。清军潮水般地涌进城内,气吞万里如虎,喊杀声震天动地。狭路相逢勇者胜。阿匪怎见过如此凶悍兵勇,不一会就败下阵来。

匪将白彦虎见势不妙逃到乌鲁木齐,惊恐万状,自知难敌清军,哪里有心战斗,保命才是第一位的。于是带着妻儿老小和值钱的金银财宝向南逃去。见主帅怯懦,属下也乱成一团,如惊弓之鸟,争相逃命。清军内报得知乌鲁木齐城内乱象纷起后,随机应变,提前挥师进发。一路上,马啸旌旗,横扫残敌,迅速占领六道湾,居高临下,瞄准阿匪守卫的城门怒放巨雷般的一炮,吓得阿古柏匪军抱头鼠窜,纷纷逃出乌鲁木齐。

从此,人们把此炮台称为“一炮成功”,它成了乌鲁木齐城市的历史符号,也成了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地。

到当年的11月6日,刘锦棠与金顺部在当地军民的齐心合力下,全部清除了阿匪在北疆地区的势力,收复新疆的第一次战役结束。

这是清朝向列强怀揣野心觊觎我国疆土的强硬回击,也是清军沉积多年,怒涛咆哮、一展雄风的飒爽英姿时刻。

阿匪得知乌鲁木齐丢失后,一边玩起了寻求英国人出面外交斡旋求和的伎俩,一边调精兵强将两万多人部署于托克逊、吐鲁番、达坂城一带,妄想依托天山地势,在此形成铜墙铁壁,阻止清军南下,做起了春秋大梦。

浩罕匪军全部肃清

蚍蜉撼树不自量,岂容贼寇呈猖狂。

第二年开春,即1877年4月上旬,清军在周密谋划之后,向阿匪主力展开了风卷残云般的进攻。

刘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部署,与将领张曜、徐占彪约期进发。14日,刘锦棠率领31营人马(新补充了炮骑各3营),从乌鲁木齐南下,兵不歇刃,马不离鞍,昼伏夜行,以破竹之势,于16日夜晚如天兵飞降,秘密包围达坂城。随即一边修筑炮台,一边调整部署,强势阻敌援军。正当清军准备决战时,早已受够阿匪蹂躏欺压的城内少数民族百姓,冒死出城向清军报信,敌人要跑。说时迟,那时快,来不及过多地考虑,刘锦棠下令向城内守军开炮。顿时,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飞向敌阵,坚固的城墙转眼变成坦途,弹药库山崩地裂般爆炸了。狂风一吹,火光冲天,守敌怎见过如此阵势,惊慌失措,抱头鼠窜。清军乘势发起飓风骤雨般的冲锋,杀得阿匪一败如水,鱼溃鸟散。大部残匪或倒戈卸甲,或俯首就擒。清军获军资无数。

通往南疆道上的第一座壁垒要塞——达坂城,土崩瓦解了。

与此同时,刘锦棠所部其他两路人马也不示弱。他们一路挥师直追,所向披靡,神速用兵,几番激烈战斗后,攻克托克逊、吐鲁番两城。

俘获阿古柏匪徒中的一些英国、土耳其教官和工匠惊叹清军行动的神速,称刘锦棠为“飞将军”。从此,“飞将军”成为刘锦棠的代名词。

此战是清军进疆以来的第二次大决战,也是清军与阿匪主力的一次强强碰撞。在这次决战中,阿匪损失了两万多人,多半精锐得到重创。气得阿古柏暴跳如雷,心如刀割,再也看不到一丝曙光。终于他绝望了,捶胸顿足,哭泣道:“真主啊,你惩罚我吧,我恨死了俄国人、英国人,我被他们骗了!”(阿古柏原是寄希望于俄国人、英国人的)他服毒自杀了。此后,阿匪内部各自为政,一派慌乱,有的相互残杀,争权篡位。有的自顾逃命,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

清军骁勇善战,威震敌胆,安抚民众,声名远播。自然,在后来的南疆八城(喀喇沙尔、阿克苏、库车、喀什噶尔、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千里大追剿中,可谓是一路狂飙,凯歌连连。虽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沿途民众纷纷当向导,送情报,开城门,运军粮。敌人闻风丧胆,慌不择路,狼奔豕突,自顾不暇。当地百姓奋起抵抗,痛打匪军。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到1877年的10月27日,刘锦棠率军猛追三千里,收复了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歼灭了数千贼匪,十多万难民回到家园。希望充满着南疆大地,和平流淌在人们心中。

1878年1月,清军收复和田。至此,清军彻底肃清了盘踞在新疆13年之久的阿匪浩罕侵略军,除伊犁地区还在沙俄手中外,新疆的其余失地全部光复。

在这一连串的征战中,刘锦棠及其所部,将运动战、奔袭战、游击战、攻坚战、歼灭战演绎得出神入化,使新疆大地呈现出秋风扫落叶、处处痛打落水狗的情景。这是清军自鸦片战争以来与外敌作战取得的唯一胜利。

刘锦棠用血与火、灵与肉写就了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先后获得了骑都尉世职、赏戴双眼花翎、三品京卿候补。后来又晋升为二等男爵、补太常寺卿、转通政使司通政使。1878年左宗棠奉诏还京时,刘锦棠被清廷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这一年,他还不到35岁。

战争就是你追我赶、你进我退的游戏。战胜对方的办法不外乎两种:屠杀与说服。当然,不见刀光剑影,不用镝鸣流血,不战而屈人之兵,此方法是上策。正因为如此,刘锦棠非常重视军纪,每次决战前,都要求部属不能滥杀无辜,对方投降即可。他信任并善于运用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报,注意分化瓦解敌人营垒;优待俘虏,安抚难民;极善于捕捉战机,灵活运用战法,及时调整军事部署。当然,还与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新疆建省终获实现

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刘锦棠把湘军的刚毅、神勇、机警与豪放演绎得淋漓尽致。但作为一个军事杰才,如何在城池残破,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之地,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进而得到拥护,也是一个从未遭遇到的新难题。所幸的是,刘锦棠向历史交上了一份颇为合格的答卷。

他在新疆战后所做的第—件事,就是设立善后局,处理善后事宜。将被阿古柏匪徒胁行的人民遣返原籍,贷给籽种,使其能够迅速恢复生产。他制定了新的《新疆屯垦章程》,在安置难民、兴修水利、赋税制度、发展商业贸易、整军经武、人犯审判制度与军流安置办法等方面,均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他这一系列举措,使新疆大地的生产力快速恢复,在较短的时间内像井喷一样尽情迸发。不久,天山南北,处处流淌着勃勃生机和幸福欢乐的喜悦。

刘锦棠在战后所做的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新疆实际情况,比较了左宗棠和谭钟麟的两种方案,向朝廷奏章,设立新疆省,废除伯克制。他认为新疆地广人稀,且与甘肃形同唇齿,应该仿照江苏建置大略,让甘肃新疆连一片,设置甘肃新疆巡抚。清政府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讨论,终于在光绪十年十月初二日(1884年11月19日)正式宣布建立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加兵部尚书衔,督办新疆军务,统一指挥全疆各军,筹办边疆防务。至此,历时几代人所追求的新疆建行省的愿望,终于在刘锦棠手里实现了。

刘锦棠从进疆到离开,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多年时光,但他在有限的时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称霸在新疆的阿古柏匪徒,收复失土,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辉煌;他用宽阔的胸襟,聪颖的睿智,制定了一项项发展经济、强边富国的策略,书写了恢弘的画卷。

刘锦棠,与昆仑并肩,与日月同辉。

后来,由于从小抚养他成人的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顾。1889年,他辞官返乡,敬孝为本,回到了湖南老家,到1894年8月离开人世,再也没有出任新职。

英雄仙逝,壮士铭记。曾跟随他戎马倥偬的湘军将士无不悲痛惋惜,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史记:1896年前后,居住在恢武城里的湘军官兵为其在城内建刘公祠,以示怀念,后被列为官府的主祭之所。后来,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北洋政府财政部官员都来过此地,祭拜英雄,缅怀先烈英武。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时值甲午海战120年,缅怀一代英雄刘锦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眼下,我们的祖国正努力实现着进入强梦复兴时代,但是对于历史,尤其是充满创痛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失忆忘却。对于刘锦棠这样的民族英雄,更应永远铭记于心。(注:本文曾参考刘锦棠、左宗棠相关资料)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