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逢甲午狼烟犹在

作者: 许金翔 日期:2014.08.15 点击数:10
金华日报

【副篇名】——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作者】 许金翔

【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15

【版次】第9版:浙中周末发现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今春,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报道了共30篇文章,篇篇文章令笔者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夜不能寐。知古鉴今: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二战结束69年来,日本是二战战败国,从千疮百孔濒临崩溃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从接受制裁非军事化到军事力量明显提升。在经济、军事力量增长的同时,日本右翼政要,特别是首相安倍晋三,极力反对战后国际社会为惩罚日、德两个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制定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秩序的约束,不断煽动民族主义,并采取种种措施,欲摆脱国际条约的束缚,破坏战后秩序……这一切的一切,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不宣而战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开始仿效西方列强走上扩张道路。离日本最近的岛国琉球,从14世纪起接受中国明朝皇帝的册封后,建立藩属关系。17世纪初日本染指琉球,迫使琉球同时藩属日本。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属于日本。1875年废止其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79年改琉球国为冲绳县。

1874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后经英、美、法三国调停并向中国索取50万两白银而撤兵。

1882年和1884年,日本借朝鲜“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两次派军登陆朝鲜,干涉其内政,结果都被中国迅速派出陆、海军慑止。但1885年日本同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取得了与中国同等的向朝鲜派兵、驻兵与撤兵的权利。这为9年后日本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创造了条件。

1894年春天,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请求中国派兵助剿。清军2000余人于6月12日在牙山湾登陆时,日军先遣队和8艘军舰也进抵朝鲜,日军7000余人的混战团开始登陆朝鲜仁川。7月下旬,清廷向牙山增兵计划开始实施,清政府错误判断日本不会挑起战争,但出于安全考虑,雇用了英国公司的三艘商船用来运兵。7月22日清廷派出北洋海军3艘军舰,从威海出发驶向牙山护航。7月25日,早有预谋的日本海军完全不顾“万国公例”,不宣而战,挑起了丰岛海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日寇在发动丰岛海战的同时,海陆军并进,登陆朝鲜的日本陆军占领牙山、夺取成欢,发动平壤战役后,日寇陆军占领了朝鲜全境。9月17日,日寇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清廷的北洋舰队主力进行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部蒸汽动力舰队对阵的黄海海战,长达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5艘沉毁、4艘受伤,日寇联合舰队4艘重伤。

接着,日寇陆军渡过鸭绿江,日寇海军陆战队由联合舰队护送登陆花园口,占领辽东半岛,又组织山东半岛战役,进攻威海,最后将北洋舰队围困在刘公岛军港至全军覆灭。

百年之痛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纸不平等条约,把中国的台湾全境与附近的岛屿(包括钓鱼岛附近的岛屿)割让给日本;赔款2.3亿两白银。此战中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跌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此战后,西方列强兴起瓜分中国的热潮。

甲午海战中涌现了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民族英雄,他们在生死存亡抗争中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造就了光芒四射的英雄群体。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甲午战争中,日寇践踏国际公法,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在甲午战争初,日寇不顾“万国公约”,不顾英籍商船英国船长的一再交涉,击沉了“高升”号等,并对870多名落水清军用机枪扫射,使清军官兵葬身大海。

日寇攻陷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四天四夜的大屠杀,抢劫、强奸、杀人,死难者三万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英美记者记载了一幕幕惨无人道的场景:“日本官兵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日寇用刺刀刺穿妇女的阴部、胸膛;将幼儿用钢丝串起来,挑向高空。”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的身旁围着四五个小孩,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在旅顺港口的大地上,成堆成堆活埋着清军官兵、老百姓的大坑小坑,旅顺城内的大小商铺被日寇抢劫一空……

空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郑重指出:“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并将甲午战争的惨败归结为三条:第一,清政府政治上彻底腐败,完全无力应对和解决内忧外患,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第二,清政府没有制定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备战严重不力。第三,“文化力”不足,散而不聚,国家意志极其薄弱。朝纲混乱,政令军令不一,各种矛盾聚集发酵,社会动员根本乏力,凝聚不起克敌制胜的统一意志。

国耻醒人

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国殇伤在政体,痛思的意义在于拒绝耻辱。

其一,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够强不成强国;强军必须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强军必强装备数量质量缺一不可;强军重在军魂,无勇军队散沙一盘。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军不强。当时新型舰船趋向于减少大口径主炮数量,而以众多中口径速射炮代之。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而北洋舰队仅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连射炮130门。与敌相比,大型速射炮远逊于敌。若论在10分钟内发射弹药,中、日之比是33∶185。

岳飞曾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太平矣!”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虽然涌现了众多将领以身殉职,但也有怕死畏葸的将领。因此说,无勇军队特别是作为将领,怕死正如散沙一盘。

其二,强军不可松懈,有备才能保证无患。

日本从1880年起,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当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朝廷大部分政要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举全国之力扩军备战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款付海军器械弹药经费,就在这样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来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其三,敢战方能言和,依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甲午战争始终存在着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主和派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主和派中认为英国在中国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在背后已经进行了交易。主和派请求俄国干涉,但俄国在远东争夺筹码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主和派还想请求德、法两国调停,更是徒劳无益。主和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竟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美国则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而完全是偏袒日本。

甲午一战,对当今中国海军战略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甲午战争的历史悲剧教训了中华民族,强军是历史的警示。

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洋权益,经略海洋,发展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

图为甲午战争博物馆一角(本报资料)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