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鼎等五台胞的上书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13 点击数:60
福州晚报

【副篇名】——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报纸名称】福州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13

【版次】第A15版:三坊七巷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北京台湾会馆东北角的﹃五人上书﹄雕像。

闽台亲缘 李厚威 文/图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最为不幸的结果是:战败后的中国,被迫于清末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才收回了台湾与澎湖。割台当年,中国广大爱国志士义愤填膺,两岸同胞共同承受煎熬的历史悲情。不甘愿沦为亡国奴的台胞更是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为将下情上达至中央,包括原籍福州的黄宗鼎等五位台湾举人、进士与京官,联名上书朝廷,声泪俱下地表示,强烈反对割让台、澎。可是,弱国无外交,腐败的大清皇朝,也只能任人宰割。这种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令国人感到切肤之痛。

黄宗鼎(1865—1958)等“五人上书”被世人誉为“公车上书”的序幕,是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的先声。在今北京前门外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东北角,就有包括黄宗鼎在内的“五人上书”纪念雕像。黄宗鼎又名彦威,字樾溆,清代台湾淡水县(今新竹市)人,系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恩科福建乡试第33名举人(台湾秀才为了中举,按规定必赴福州贡院应试,今址为中山堂及其周边)。其乡试硃卷履历表记载:“行一又行七,同治乙丑(四年,1865年)十一月初十日吉时生。台北府学附生,民籍。”其高祖黄元吉,原籍侯官县(今福州),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三甲第3名进士,累官至台湾淡水港竹堑通判。黄元吉留次子黄成训守居故里福州台江洋中街圣王庙南侧的金墩街,率长子黄成书举家定居台湾竹堑。黄宗鼎之父黄玉柱是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官至广西思安知州。

据黄宗鼎履历表记载,他的受业师(以先后为序):第13位是“幼沧曾夫子(即福州籍翰林曾宗彦,幼沧是其号)”,名次较为靠前,且未注明“山长”(自1899年开始,曾宗彦才任福州一中前身凤池书院第13任山长、正谊书院第4任院长。他原为正谊书院学生,榕城“四大书院”中唯有该书院山长称为院长),表明曾宗彦是黄宗鼎早期在台湾时的业师(曾宗彦曾在台为讲席)。第19位及其后,有“山长远堂郭夫子(即郭柏荫)、山长颖叔林夫子(即林寿图)、山长星斋曾夫子(即曾光斗)、山长芑庭陈夫子(即陈翼)、山长虞臣郑夫子(即郑世恭)”等。其中,郭柏荫为福州凤池书院第4任山长,林寿图为凤池书院第8任山长,郑世恭为凤池书院第9任山长与正谊书院第2任院长,陈翼为凤池书院第11任山长。上述资料表明,在这一段时间内,黄宗鼎求学在榕;而且这么集中的受业山长,绝大部分皆是属于凤池书院的,间接且毫无悬念地说明了黄宗鼎当时是凤池书院的学生。黄宗鼎在考取举人时的个人履历表中就写道:“住省城内东街。”与他的老师兼亲戚曾宗彦(黄宗鼎的四妹,是曾宗彦次子曾以楙之妻),一度同为福州东街的居民。至于黄宗鼎是否住在书院的宿舍?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这并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确认了他的凤池书院学生身份。他是福州一中几乎能与林觉民、邓拓等名人齐名的一位了不起的校友。

黄宗鼎的不凡之处起因在于:中日甲午战后,清廷割台,黄宗鼎与胞弟黄彦鸿(1866—1923,后仍以台湾省籍贯考取进士,再后,授翰林院编修,任军机章京)率家人离台内渡,回归原籍福州。黄宗鼎一生最令人称道的是:为反对清廷割台,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期间,在四月初四日(4月28日),联合同为台籍举人的汪春源(后来成为进士,系现任全国台联会会长汪毅夫的曾祖父)、罗秀蕙,和台籍京官叶题雁、李清琦,共五人联名上书都察院,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为向皇帝转奏呈文,为国人所感佩。呈文(见《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卷39)强烈地表达了“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等,坚决反对割台的决心与勇气,强调:“职等生长海滨,极知台民忠勇可用……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则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家效命。”该呈文虽然未被无能的清政府采用,但是,黄宗鼎等五名清末台胞的爱国事迹与精神将永载中华史册。

晚清台胞黄宗鼎、黄彦鸿昆仲,还有他们的七位胞姐妹(也是台胞),成年后绝大多数与大陆同胞联姻。例如:黄彦鸿之妻郭凤楹,即是福州清末著名博物学家郭柏苍(1815—1890)的孙女。黄彦鸿的大姐嫁侯官县同榜(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举人丁芸;二姐嫁长乐县(今为市)举人(与宗鼎同榜)郑伯溶;三姐嫁知府衔、前署海防同知许其庄长子(广东番禺县学附生);四妹见于前述;五妹、六妹、七妹中,有两位已无可考;但有一位年少的小妹见于《螺江陈氏家谱》记载,是末代帝师陈宝琛六弟陈宝瑄长子陈懋师的结发妻,可惜寿命很短。她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二十二日,卒于光绪某年,就算活到光绪最后一年的三十四年(1908年),也仅活了25岁。她生前曾居于三坊七巷塔巷北侧新8号(旧21号)陈宝瑄父子宅院第一、二进。十年前,陈宝瑄曾孙陈俐(1946—2012)在处理这位黄氏伯祖母的迁葬事宜时,发现其棺材巨大,高达1米余。

清末曾任山西朔州知州的黄宗鼎,于1953年受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遗著有《浣月斋吟稿》。其长子黄畲(1913年生)与黄彦鸿幼子黄均(1914—2011),生前皆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宗鼎幼子黄正襄(1923年生),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台胞黄宗鼎一家,堪称“文史馆员世家”。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