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永远铭刻于中国近代史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2.22 点击数:20
天天新报

【报纸名称】天天新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2.22

【版次】07版:文摘·钩沉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

120年前的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这个耻辱的甲午年,被深深铭刻于中国近代史。

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反思甲午战争、把握新的甲午年,成为中国在2014年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20年前的春节,是个甲午马年的新春,大清王朝的人们互相打躬作揖,说着拜年的吉祥话儿。可是爆竹声辞去了旧岁,欢笑声未必能迎来太平。正月初十,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两个月后烽火再起,起义军席卷朝鲜。惊恐万状的朝鲜政府向清政府求助。1894年6月6日前后,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500人在朝鲜牙山登陆。

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26年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国力渐强,有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企图,有了“脱亚入欧”论,有了建立“大东亚秩序”的野心。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入侵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东北。

清军入朝就是良机,日本政府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向朝鲜大举派兵。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逼迫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廷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两舰,并击沉清廷租来的、向朝鲜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战争是在陆海两个战场进行的。其中,黄海海战是关键一战,它决定了甲午海战、乃至整个甲午战争的胜负。

1894年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和他手下12名管带(即舰长)面临勇与怯、战与逃、死与降的抉择。将领们盘算了一下:北洋舰队有10艘军舰,服役10年左右,总吨位为31366吨,除“定远”“镇远”为7335吨外,其他军舰在1300吨至2900吨之间,平均航速为15.5节;日本联合舰队有12艘军舰,其中6艘主力军舰刚服役两三年,总吨位为40881吨,除一艘炮舰为622吨外,其他军舰都在3000吨至4000余吨之间,平均为3407吨,平均航速为16.3节,其中第一游击队航速为19.54节。要比火炮,北洋舰队有100毫米以上口径炮45门,“定远”、“镇远”还有8门305毫米口径主炮,胜在威力巨大;日本联合舰队则有105门,多是速射炮,胜在打击效率高。“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这么算下来,双方互有优劣,北洋舰队有取胜的可能。

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最终北洋舰队毁了5艘战舰,即“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逃跑途中搁浅自毁的“广甲”,阵亡官兵600余人;日方只伤了“松岛”、“赤城”、“比睿”、“西京丸”4艘军舰,阵亡官兵121人。黄海海战以日本胜利而告终。此次战败后,丁汝昌决心殉国。他派人把重要的海军文卷都送到烟台保管,并说:“惟有船没人尽而已。”

几个月后,威海卫海战打响。日军占据旅顺口军港,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残部驶向威海卫军港。但进港时“镇远”号不慎受伤,无法作战,使得北洋舰队处境更加艰难。日本人送来劝降书,丁汝昌置之不理,上交给李鸿章,只管率北洋舰队的残部战斗到最后一刻。在“定远”“来远”“扬威”“靖远”相继损失、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于1895年2月11日含恨吞鸦片自尽,时年59岁。3天后,清军向日本投降,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但是,甲午海战爆发后,随着日军节节胜利,内务大臣野村靖于1894年12月27日致书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为在久场岛、鱼钓岛树立管辖航标事,冲绳县知事早已呈报在案。系明治十八年时,业经于贵省磋商后,以指令下达。唯因今昔情况已殊,故拟以另文将此事提交内阁会议审议。特此先行协商,敬希核夺。”很明显,野村靖所说的“今昔情况已殊”,是指清日之间胜负已料,可借此机会占领钓鱼岛。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开会决定在钓鱼岛上设立国标,编入日本领土。1896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及黄尾屿划归八重山郡,南小岛、北小岛划为国有地,并设置地籍。同年9月,日本政府将上述4岛无偿租给古贺辰四郎30年,到期后又改为逐年签约的有偿租借形式。1932年,4岛被转让给古贺辰四郎之子古贺善次,成为所谓的“私有地”。

日本擅自将钓鱼岛划归日本国土的举措,既未对国际社会宣告,也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是乘甲午战争之机实施的趁火打劫行为,因此其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不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效力。

中国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战争

放在更大的历史坐标上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总枢纽——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然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准巡海迎敌,这给日本打入了一针强心剂,使他们对清朝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1894年10月下旬,日本第一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辽东地区;第二军自花园口登陆,侵入辽东半岛南部。11月22日,日军占领旅顺,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到1895年的威海卫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妄图保存实力、不准北洋舰队迎敌的李鸿章和清政府,实际上把中国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也把数千年来东亚大国的位置送给了日本。至此,日本不仅控制了制海权,还彻底摆脱千百年来“中强日弱”“华强夷弱”的心理弱势,信心大增。

这一场国运之战,使中国被列强彻底轻视,中国成为东方的肥羊。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但使朝鲜脱离了清朝的藩属地位,转而为日本所控制,还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315亿两白银。正是利用这笔费用,日本迅速扩张军事实力,一跃跻身世界列强。6年后,清政府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则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1931年发动的侵华战争,不过是甲午战争的继续和延伸。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郝瑞庭说的那样:“中国,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战争,也输掉了国运,输掉了希望,输掉了本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世纪。”

相关评论

甲午海战告诉我们什么

它告诉我们,一个政府必须杜绝腐败,奋发图强。

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荒尾精向日本参谋本部提交报告,说清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建议日本抓住机会,先发制人。海战后,另一个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又提交报告,说清朝“人心腐败已达极点”,并断言,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清朝“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十几年后,其预言应验。

甲午海战,正是由于清廷的上下腐败而失败的——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为办好这个大寿,清廷屡次谕令对外要以和为贵,并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就连为北洋舰队运煤的官员都要徇私舞弊,运一些碎煤充数,致使舰队在海上冒着浓重的黑烟,过早被日舰发现。这些碎煤还导致交战过程中军舰“汽力”不足,战斗力下降。而为北洋舰队制造弹药的官员,也在贪污受贿,所产弹药质量很差,亦严重影响了战斗效果。总之,腐败的封建制度酿成了甲午海战的失败,也最终葬送了它自己。

它告诉我们,一支军队必须奋勇作战,团结对外。

丁一平在为《海军杂志》的《重读甲午海战》专栏所作的序中写道:“北洋舰队官兵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英勇杀敌。北洋舰队将领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自杀殉国,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批优秀的军人,绝大多数人治军勤勉,刻苦学习西方海军建设经验,努力钻研海军战术,抱定必死的决心,英勇无畏作战。纵观世界海战史,一支海军舰队在一场海战中战死或自杀殉国、尽节以忠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但是,与前方将士的以身殉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军队最高指挥层和朝廷实权派。他们忙于拉帮结派,明争暗斗,面对近在咫尺的战争危险,依旧心存侥幸,消极应对,是战是和迟疑不决,战略指导摇摆不定,战争指挥失当无能。

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必须反思历史,务实向上。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到中国活动,他们把中国的乡间小路、偏远山区的煤矿都标在了地图上。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务实工作,使得日本政府了解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商贸经济以及民族特性。正是从那时起,日本了解中国,就比中国了解日本多得多,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我们经常把日本人称作“小日本儿”,如此一来似乎心理上就占了上风,自大地认为日本的一切,根源都在中国。但是,执着、务实、精细这些中华文化根源里固有的品质,我们又延续下来了吗?

这种自我反思必然是痛苦的。正如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所写:“屈辱的历史必然是苦涩的,令人痛心的,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能深刻自省的民族,才是希望的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曲折历史的态度,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中华民族的应有之义,是一个正在觉醒、成熟、崛起的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担当。”

它告诉我们,对日本必须永远警惕,压制其气焰。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说:“甲午海战让日本确立了对中国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直到今天也没消除。因为二战时中国没攻入日本本土,所以日本认为中国没有打败自己,对中国并不服气。这是日本现在仍然猖狂的原因之一。日本至今还有当亚洲霸主的野心,所以才在海洋问题上挑衅中国。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远超日本的海军实力,用强力压制日本,才能从根本上打消日本在甲午海战中获得的心理优势。就像1945年苏联红军横扫日本关东军之后,才打消了日本在1905年日俄战争取胜后确立的心理优势那样。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如果出现了小规模摩擦,中国海军必须压制住日本,只有这样日本才会在海洋问题上有所收敛。”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4期 吕文利 马奔等 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