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生《甲午海战》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12.13 点击数:10
济南时报

【报纸名称】济南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12.13

【版次】第C04版 : 艺周刊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甲午海战》局部

我画《甲午海战》

于新生

对于画家,有常画的题材和不常画的题材,也有想画的题材和不想画的题材。当面对《甲午海战》这个想画又不太熟悉的题材时,就更具挑战、刺激、新奇的意味。

一切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甲午海战》的创作是这样开始和进行的。

一、研究掌握史料,确定创作基调

一件美术创作的内容表现与画面气氛基调的把握十分重要。从有关材料和对甲午战争的情况分析来看,甲午战争是一场中国失败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块伤疤,是中国海军永远的痛,其气氛基调的把握就更显复杂,它既有战争失败的悲怆、惨痛和无奈,又有中国人在面对侵略时的英勇抗争,因而既不能把其简单地表现为一个悲怆低落的基调,也不能将其表现为英雄式简单的歌颂,它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甲午海战》作为一张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要通过视觉表现让人就此事件去进行思考,以史为鉴去总结历史的经验,去吸取教训铭记这一历史的伤痛。《甲午海战》基调的把握应该是如何在体现悲怆、惨痛、抗争的同时并给人以警醒和思考,在此基调基础上,选择情节,通过多方面因素的集成去营造作品视觉的冲击力。

二、搜集视觉资料,寻找创作素材

在掌握文字材料的同时,事件形象资料的采集对美术创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历史画创作的形象依据和历史特征的表现。

2010年10月我专程赴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等处考察,搜集创作的形象素材和资料,在事件发生地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环境特征。此行的形象素材搜集包括:

1.人物: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形象、特征、衣着和符合这一历史特征在创作中可用的现代形象等。

2.道具: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舰船、舰炮、船具、枪械兵器及其它道具等。

3.环境:创作中可能出现的海面、烟云及事件发生地环境等。

4.影像资料:包括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历史图片资料等。

我站在甲午战争的发生地,眼前似乎看到了当年弥漫在刘公岛上的炮火硝烟,看到了下沉的炮舰和浸浮在海水里的将士尸体,看到了中国人伤口里流出了殷红的血……

三、选择表现情节,设计创作构图

选择《甲午海战》的表现情节、构思设计创作构图是在充分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甲午战争具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该事件包含了中、日、朝三方面的国家政要、战争参与者及不同地点、数次的大小战斗。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我脑海里浮现出众多的甲午战争中的事件、人物和场景。如何从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事件过程中遴选出适合美术作品表现的情节,并通过典型形象的表现去反映整个历史事件的主题,是此次绘画创作的重点环节。以甲午战争中的中日海战为内容,这是《甲午海战》创作选题所规定的。但海战又有多次战斗和诸多情节,如何表现?我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构思。

1.以海战为中心情节画一件三联画。中间主要画面表现海战,在两侧分别表现与战争有关的中日国家政要和主要参战将领的群像,把战争的军事对抗放到中日国家对抗的背景中去。这样表现虽然加大了画面的内容含量,但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以三联画的形式构图,中间海战场面与两侧人物肖像组合的形式难以协调;二是,三联画的比例和尺寸整体需要横向压扁拉长,而此次创作尺寸又有统一规定和要求,在规定宽度内压缩高度,势必将缩小画面面积,不利于这样一个宏大题材的表现。因而这一构思最终被放弃。

2.选择甲午海战中的一个典型情节为基础,通过对这个情节的深化去表现整个战争的特征。在中日海军主力决战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勇抗强敌,尤以邓世昌的“致远”舰在舰体受伤、撞击敌舰“吉野”的一幕最为悲壮。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舰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全身着火,炮弹垂尽。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毅然全速撞向日主力舰“吉野”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准备以己之牺牲,保全军之胜利。“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终被另一鱼雷击中,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邓世昌坠海后,随从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邓世昌则“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这一战争情节和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甲午海战的特征:“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全身着火,炮弹垂尽的情景可体现该战争悲怆惨烈的一面;在最后关头“致远”勇撞“吉野”则表现出北洋将士面对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致远”沉没、邓世昌“奋掷自沉”则反映出了整个战役中北洋将士对时局无力回天唯以死报国的结局。由此,我最终决定选择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勇撞日舰“吉野”这一情节为基础来展开构思。但以这一情节为基础,并非局限和再现这一情节。参与海战的主要因素有三:军舰(海战中的活动阵地)、舰炮(消灭敌人的武器)、人(海战的参与者)。《甲午海战》的画面表现也围绕这三个因素进行组织:通过舰、炮、人的组合所展开的与敌对抗,来体现《甲午海战》的主题特征和画面的形式特征。我的构思是:就画一条创伤累累冲向日舰的炮舰,这条船非一定是“致远”,人物也非尽局限于“致远”将士,而是利用这条船把画面中所需要的海战特征集中在一起,把甲午海战所体现出的悲怆、惨痛、抗争的特征表现出来,以这条船来象征甲午海战中的整个北洋海军,他们在炮弹垂尽、炮舰将要沉没的生死存亡关头,准备倾其全力与敌进行最后一搏……我根据这一思路去进行《甲午海战》创作的构思,并围绕这一构思设计了多个小构图,最后确定采用带有仰视角度舰体向斜下方冲向敌舰的构图。

四、在确定构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甲午海战》的基本构思构图确定后,接下来进行的即是将设想的构思、构图进一步地深化。

1.对画面的整体形式进一步确定。

画面中出现的人物、舰、炮、水浪、烟云所显现出来的点、线、面形状及黑、白、灰关系要进行设计,强化大的形式关系。《甲午海战》要利用这种形式去造势;去表现战争的对抗性;去体现创作的基调和主题。

2.处理画面中物象的相互关系。《甲午海战》侧重于以表现人物为主,但有一难点,即是画面中炮舰和人物关系的处理。由于舰船与人物实际的比例差距较大,画面既要表现以人物为主体,又要体现出舰船较完整的特征来表现撞击敌舰的情节,两者关系不太容易处理。我最终采取的方式是将画面中物象的客观特征用以服从画面需要,加大人物在画面中所占面积,而利用透视关系缩小炮舰所占的画面比例,在首先突出人物的前提下表现舰船的完整性。

3.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与组合。人物造型和组合是关系到一张人物画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样也是《甲午海战》创作的关键。我设想将人物与舰炮组合成山岩般的形体,根据画面主题和形式需要增加人物和动态,以加大画面的容量。在画面人物的组合中注意形状的相互衔接与对比关系,避免简单的概念式刻画,力图使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凝固成一个永远铭刻于人们记忆的瞬间:海战中,炮弹打完了,但炮口所指和炮舰所向仍在对准敌舰,北洋将士正驾驭这烈火硝烟中的战舰撞向敌舰做最后一拼。创作期间,正遇我赴国外采风时遭车祸受伤。回国后带伤创作这件作品时,由于自身的伤痛对创痛感就更有体会,依这种体态和心情创作《甲午海战》似乎更能把握这个题材的特质,更易于把情感投入进这个给中国人留下永远伤痛的战争题材的创作,这也算是因祸有得吧!

五、放大草图

2012年10月《甲午海战》进入放大草图阶段。这个阶段是画正稿的基础阶段,要进一步体现《甲午海战》的构思意图,使画面形式更加清晰明确,使形象和场景更加深入具体,并在过程中为下一步画正稿设想出画面局部和整体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

1.确定正稿尺寸:画面尺寸是对画面的大小限定,放大草稿需先确定所画正稿的尺寸,《甲午海战》作为一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画面须有史诗般的悲壮气氛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小幅画面难以表现其冲击力。最后决定以工作室画壁最大尺寸为限,确定画面尺寸为250×550厘米。

2.调整小稿比例:原素描设计小稿与新确定正稿尺寸比例不尽相符,需根据正稿尺寸进一步调整小稿比例。把原画面从上方下压,横向拉长,这样人物在画面中比例加大,使人物进一步突出,从而舰身比例也得以加长,使舰头偏小的缺陷得到一定改善,横向比例的拉长也使海战场面更显壮阔。

3.放大画面骨架:按照调整好的小稿设计构图把画面中的人物、道具、场景等按照大的形式组合关系放大,此阶段尤其需关注形状之间的抽象组合关系和画面的黑白灰分布。

4.刻画画面细节:此过程是表现《甲午海战》创作意图和面貌的关键,在这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具体的问题,尤其是画面主体部分的人物形象、动态及其组合关系等,需投入精力精心刻画。为充分表现好画面中的人物,我特意让人摆动作拍了一些动态照片,但由于该画面情节中的动态需有一定动态和情绪的夸张才能体现出画面所需要的张力,模特儿故意摆出来的动作总显得呆、傻、假,因而所拍照片基本用不上,只好靠发挥想象根据画面需要创造。《甲午海战》的表现风格虽基本采用写实的手法,但其画面的形式构成和组合关系又是靠抽象因素的相互配合来形成,这样在画面中就要做到既表现出人物的写实特征,又要使这些形象符合画面的形式的组合要求,发现原来小素描稿中的设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需进行调整和改动。如处在舰炮上方也是位于画面人物组合最前方的人物,对于北洋水师炮舰冲向日舰这一情节具有视觉上的导向性,他在画面中的视觉作用非常重要,该人物的原来设计是右手持枪,身体倾向斜前方的动态,后来发现此动态与画面内有的人物动态角度重复,并与战舰冲向敌舰的角度不太统一,致使画面整体动感和气势都显不够,后下决心改掉,设计为一个赤裸着上身依附炮身支撑起身体向敌舰挥动出拳头的侧背面动态,使其动势角度与炮舰冲向敌舰的角度相一致,这个动态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动感。此外对其他一些形象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原来画面中的形象角度均朝向前方缺少变化,便将后方动态组合中设计一个回头呐喊的形象,与大动势形成对比,并与后一组人物呼应,使画面增加了变化并使动势得到了加强。对于枪械等道具也需进一步考证,使其具体化。烟雾、海浪及背景部分也要体现出大的形式关系,以做到在下一步画正稿的过程中心中有数。

在创作中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进入画面的空间是重要的,这也是画家与历史在不同时空点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和交融,我觉得就站在了这条船体翻腾着烈焰的战舰上,周围是被炮火分解开的同伴尸体,海水在沸腾,战舰拼出最后的力量向敌人冲去,绝望、畏惧、愤怒、发疯、拼命……举起手中的枪,搬起最后一发炮弹,把子弹射向敌舰;搀扶起受伤的同伴,来!让我们一起回家;呐喊着!直立起血肉模糊的身躯,凝结成山岩般的城;在危亡时刻唯有以死去显示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火的燃烧是需要燃点的,这燃烧起来的烈焰会让一切本有着私欲的个体生命一起燃烧,在这火焰中生命会无比辉煌和壮丽,它吞没了颐和园祝寿的乐声,吞没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吞没了麻木和失望,吞没了屈辱和沉沦……这火焰就是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尊!

六、画正稿

2012年11月《甲午海战》进入画正稿阶段。该阶段是创作的关键,一切前期的构思和设计都要通过正稿的描绘体现出来。

1.色调设计:在画面整体色调设计上决定以水墨为主,只在面体部施以皮肤色彩,这样既可在单纯的墨色中体现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运用变化,又可用墨色的深沉色调体现历史的沉重感。

2.拷贝过稿:由于画幅较大,拷贝过稿就成了问题,一般小型的斜面拷贝台很不方便,最后我用一块玻璃板在底下放置灯泡制成简易拷贝台,将画稿卷成筒状,边伸边拷,终将画稿拷贝完成。

3.画正稿:在画正稿的过程中,需关注笔墨语言与所表现对象的关系,运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长短聚散,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来表述画面形象的造型特征和整体气氛。画家的情感是看得见的,因为有了线条、色彩、笔墨,情感就有了形状,在形而上之思和形而下之形相联结的过程中,线条必然会体现出画家的情感以及画面所表达的情绪。我多次翻看颜真卿的行书《祭侄稿》,体会该书法作品中由悲愤之情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线条变化,其中情绪冲破严谨的书写规范所造成的冲突让人深受感染,这种情绪的表达对《甲午海战》的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形象的刻画和表现依然是画正稿的重点,由于在大草图阶段其形象造型已作了较细致的刻画,在正稿中所考虑的仅是水墨语言的表述问题,此过程已心中有数就不怎么困难了。对整体画面中的墨色轻重分布要经营得当,白色块要与重的色块、灰色块形成对比呼应。除人物表现外,舰船、烟雾、海面、天空等环境的处理同样是画面表现的重要部分,其对画面的主题烘托和气氛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烟雾的处理,既要表现出在画面中的形式感作用,又要处理好对画面主体的衬托作用,还要考虑笔墨的语言表现组织好笔墨的穿插关系。舰船是画面下方的重要部分,要用较重的墨色表现,以加强画面的稳定感,烟雾和溅起的波浪形状要组织出形式感,水浪开始画得较亮,显得生硬,画面整体感不够,后加了一些中间色调让其与舰船的黑色块进行过渡,使画面层次感和秩序感得到了加强。

4.调整画面:正稿墨色铺完后,需对画面进行反复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对不理想的部分在画面上不能调整补救时就需挖补重画。如画面左侧前面腾起的烟雾,其用笔开始显得乱而跳,后用挖补之法进行了重新调整。《甲午海战》画完了,对艺术和人生似乎又有了诸多新的认识。我们作为当代人去进行一件历史画的创作,必然会带有远离历史的清醒和迷蒙,清醒之处是当历史离我们远去时更容易看清它的轮廓全貌和其历史定位,而迷蒙的是事件当时的那些局体细节已经看不清楚了,因而就历史画的创作也只能是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一种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并无法真正还原那段历史。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对它的观照中现实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在《甲午海战》的后期创作阶段,正遇中日钓鱼岛争端,而钓鱼岛的归属之争也正是日本借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际趁机攫取钓鱼岛为最早的起因,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就更显得必要且重要,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不能让历史重演,因而通过《甲午海战》的创作表现这段历史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具有其现实意义。

《甲午海战》素描稿

作者简介

于新生,1956年8月生于寿光,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和平教育工作者奖,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画家,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1年出席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等。所作:《中国古代寓言》连环画获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吉祥腊月》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喜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牌奖、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银奖,《中秋节》邮票〔三枚〕2001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