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的败因

作者: 窦海军 日期:2012.09.21 点击数:10
作家文摘报

【作者】 窦海军

【报纸名称】作家文摘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9.21

【版次】第四版

【入库时间】20130410

【全文】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战,以北洋水师的惨败而告终,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还在签约的路上遇刺,子弹击中面部,险些丧命。

北洋水师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杰作,甲午海战时,中日双方参战的舰船实力相差不大,海战的结果却是北洋水师大败。未被击沉的舰船退避威海卫军港后,被日本海军、陆军围歼、俘获,全军覆没。关于北洋水师的败因,有很多说法,诸如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海战指挥不利、弹药不足炮弹质量差、有的舰船战中脱逃、舰船没有配备速射炮等等。还有一个说法是,战前日本人看到舰炮上晾着清兵的衣服,便由此推测,一旦开战,清军必败,因为这个细节反映了北洋水师官兵的素质低劣,而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有强大战斗力的。即使有人质疑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但是其背后的道理,却更接近北洋水师败因的根本。

阅读、分析了一些资料后,我认为北洋水师完败的根本原因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在于清廷的腐朽以及民族性的堕落。

…………

(摘自7月17日《贵州都市报》窦海军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