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深蓝的起锚之地

作者: 米晋国,王庆厚 日期:2014.08.22 点击数:10
光明日报

【副篇名】——北海舰队百名将校军官殇思甲午战争活动侧记

【作者】 米晋国 王庆厚

【报纸名称】光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22

【版次】第12版:军事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北海舰队百名将校军官参观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战争陈列馆。王松岐摄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习主席深刻指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发展进程,加深了民族苦难,也激励了民族觉醒。我们要用这段历史警示国人,教育官兵,勿忘国耻。”

处在当年北洋水师的驻防地,北海舰队8月初组织舰队党委中心组成员、师旅以上单位领导等百名将校军官走进甲午古战场——威海刘公岛,开展殇思甲午战争120周年系列活动,回顾那段屈辱岁月,感受历史对心灵的撞击,坚定道路自信,勇担强军重任。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败得让人不堪回首,败得让人椎心泣血,成了民之大痛大辱,成了国之大殇大耻。参观完甲午战争博物馆,舰队将校军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清军没有统一的作战思想,没有敢于进攻的决心,没有顶用合理的战术,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比拼,更是思想理念的较量。甲午战争之败,最根本是败在思想理念上。一支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必须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北海舰队司令员袁誉柏说,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需要研究和树立正确的作战指导,不断强化积极防御思想;强化联合制胜观念,强化作战理论研究;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海战制胜机理的探索,形成具有我军鲜明特色、适应海军装备特点、满足未来斗争需要的作战理论和战法对策。

在甲午古战场,重温甲午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道路决定国家的前途,关乎民族的命运。在研讨会上,北海舰队政委白文奇说:“面对厄运和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奋起抗争,前赴后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20年的历史演变,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

以史为鉴,汲取力量

刘公岛留给人们的是屈辱,是悲愤,但更多的是警醒和自强。

在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舰船文物前,大家久久凝视,看得特别认真。每走一步,心中的沉重就增加一分;每参观一处,灵魂就经历一次洗礼。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一场战争,中华民族由此跌入苦难深渊。习主席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这段血泪史、羞辱史。不忘历史,就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杨骏飞说:“学习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是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建设强大海军,是国家、民族、人民之所盼,也是我们每名官兵肩负的历史责任。”

邦境虽安,忘战必危。“思想麻痹松懈,比枪管炮管的锈蚀更可怕。”观看完黄海海战演示,北海舰队副政委厉江潭说,我们只有摒弃和平麻痹思想,增强忧患意识,甲午悲剧才不会重演。

“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120年前的甲午,改革进程被外强中断,天朝上国的“四千年大梦”被炮火唤醒;120年后的甲午,我们再次身处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讨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认为每一个有血性的军人都不应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当“中国奇迹”“中国崛起”等溢美之词充盈人们的脑海时,亟须唤起的是强烈的耻辱意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强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召唤,大家深深感到,必须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勇于担起捍卫和平的使命职责,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远大愿景贡献力量。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夏平说:“备战能战方能慑战止战,严训实训才能不辱使命。军人对国家的担当,说到底要靠能力素质作支撑。”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要心无旁骛抓好军事斗争准备,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状态,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能够不辱使命、决战决胜。

甲午战争留下的不只是耻辱的历史印记,更应成为实现强军之梦的强劲动力;甲午古战场不只是耻辱之地,更应是人民海军迈向深蓝的起锚之地。“回望甲午,是为了更好地镜鉴甲午;反思甲午,是为了更好地走出甲午。”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殷敦平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