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中国命运的转折年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5 点击数:10
佛山日报

【副篇名】我国各界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呼吁常存战备之思牢记惨败教训

【报纸名称】佛山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B01版: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制图/曹宪尚

昨日,“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新华网发

昨日,“勿忘甲午”——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档案图片展在辽宁省档案馆开展。/新华社发

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

/新华网发

今天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改变了东亚两个大国的命运。日本战后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史学专家表示,在甲午之年铭记历史,知古鉴今,常存战备之思,牢记惨败教训,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一场战争改变中国历史命运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知古鉴今,昨日,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等共同举办了“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60多位国内外知名军事专家和学术名家在此交流研讨,共同审视甲午战争对今天的警示意义。

与会学术名家指出,两个甲子以前的那场战争,是留在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口,深刻影响了中国120年来的历史命运。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达到了顶峰,这场战争成为压垮处于极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陷入苦难的深渊。也因为这段历史,自此的120年间,甲午年就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

1954,第二个甲午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扬眉吐气。

2014,第三个甲午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中国吹响了再次出发的“集结号”。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日本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首次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日本不仅取得朝鲜的控制权,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获赔白银2.3亿两(含3000万两“赎辽费”),以及新开通商口岸等,还夺得价值1亿多两白银的战利品。首次战争赌博使日本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从上到下狂妄满满,野心进一步膨胀。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国策的负面开端”。甲午战争是日本武力扩张的第一场大仗,而武力扩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基本国策,也是日本为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正因为如此,甲午战争的实际效果如何,对日本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是示范效应。

甲午战争后,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日俄战争。后来,对中国又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对美国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在一次次复制战争进程中,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遭受了原子弹的“灭顶之灾”。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甲午年的特殊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和平崛起,不断地在周边、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给中国制造压力。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呈现抬头趋势,他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现实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修改和平宪法,在历史观、钓鱼岛等问题上执意坚持错误立场,并且企图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在这种情形之下,回望甲午战争的历史,可以给中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敲响警钟。正如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所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中国要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牢记甲午惨败教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

史实

日本掠夺中国大量资源

明治维新后,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多次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

甲午战争后,时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兴奋地说,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多两白银(包括赔偿款和掠夺的战利品)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争之后的1896年,日本人斋藤音等27人组成的探险队在台湾发现了蕴藏丰富的阿里山原始森林,随之,贪婪的魔爪就伸进了阿里山的怀抱。

1906年,台湾总督府核准日本人藤田组建设阿里山森林铁路。同年先完成了嘉义至竹崎平地段铁路,后因财力不足而停止。1910年台湾总督府接手,1912年将铁路修到阿里山的二万平,于12月25日通车,即运原木下山。1914年4月1日又修到现在的阿里山沼平站,至此阿里山森林铁路登山路线大致确定,丰富的阿里山“五木”———扁柏、红桧(又被称为“神木”)、亚杉、松树、阔叶树便被源源不断砍伐后运下山,运往日本。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12年7月15日一期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05年到1945年的40年间,日本侵略者从中国抚顺掠夺近2亿吨优质煤炭,占当时东北地区煤炭总产量的60%~70%,攫取利润高达26.28亿日元。

从20世纪初到1945年,日本从中国馆藏、地面古迹甚至(盗掘)帝王陵墓,掠夺大量文物。在日本一些博物馆摆满的众多珍贵中国文物就是铁证。(综合新华网、《经济参考报》)

纪念

各地举行活动

铭记甲午历史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辽宁省档案馆24日起展出200余份珍贵档案图片,这些图片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中处心积虑扩军备战、肆意入侵攻城掠地、烧杀淫掠的滔天罪行,其中很多为首次公开。

辽宁省档案馆负责人表示,这次展出的档案图片,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辽宁犯下的滔天罪行,直观再现了清政府各军互不隶属、各行其是、一盘散沙以及装备落后、供给不足、缺乏训练、纪律废弛、临阵脱逃、毫无斗志的场景,能让人们全面了解甲午战争的屈辱历史,反思战争的惨痛教训,警示国人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

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而在前几天,在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地——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也举办了“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主题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120位书法家创作了百米书法长卷,赠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7月20日上午,河北石家庄也举办了“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诗会暨书法笔会”的活动。(综合新华网)

重访

120年后访甲午战场遗址

丁汝昌后人卖书

让世人铭记历史

呼啸的海风中,记者搭乘3728H海豹巡逻舰离开威海港口,向黄海深处驶去。舰身掀起雪白浪花,陆地渐行渐远。

昨日,记者重新探访甲午战争当年的战场。至今,北洋水师数千官兵的尸骨仍沉没在海底。

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偷袭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不宣而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一个多月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舰队在黄海被日本舰队击败。

次年2月,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这支拥有25艘舰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威海卫(今威海)全军覆没。

“威海是近代中国的立体教科书,值得子孙后代深思,以史为鉴,知耻后勇。”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说。

一海里外的刘公岛,当年停靠北洋水师舰队的“铁码头”仍屹立海边。码头几经维修,1971年增加了一段引桥,现仍为中国海军使用。

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和陈列馆分别于1985年和2008年对外开放,沉寂一时的岛屿又喧闹了起来。

当天,一位在刘公岛参观的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军军官对记者说:“甲午战争前日本研究了中国三十年,而清政府则对日本所知甚少。这是个惨痛的教训。” 旅游旺季时,丁汝昌的玄孙、农民丁小龙和丁小明会从安徽老家来到威海,租一个草厦子(相当于储藏室)住下,在博物馆和陈列馆向游客出售关于甲午战争的书籍。

“有过这样一位祖先我感到很荣耀。”不善言辞的丁小明说。他很低调,原本都不想接受采访。“我文化水平有限,也不愿到处打着祖先的旗号辱没先人。我卖书是为了让世人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据新华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