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铭记甲午强中国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6 点击数:20
中国新闻

【副篇名】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报纸名称】中国新闻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6

【版次】第04版(聚焦)

【入库时间】20140820

【全文】

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之日,由国防大学和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拍摄的四集高清文献电视片《甲午甲午》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将于八月初在央视播出。

中新社发任海霞/摄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

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以史为鉴知兴替。为此,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25日,北海舰队在威海刘公岛甲午故地,开展“铭记甲午耻、践行强军梦”水兵集体签名宣誓、舰艇鸣笛、瞻仰凭吊等纪念活动;刘公岛上清代海军衙门北洋海军提督署经过复原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山东威海举行了“两岸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一期工程)在辽宁省铁岭市落成。

北海舰队誓行“强军梦”

120年前的7月25日,丰岛海战打响,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年后的7月25日,北海舰队在威海刘公岛甲午故地,开展“铭记甲午耻、践行强军梦”水兵集体签名宣誓、舰艇鸣笛、瞻仰凭吊等纪念活动。

上午8时,来自北海舰队某水警区和某训练基地四大队的400多名官兵,身着洁白军装,整齐地站在刘公岛甲午战争陈列馆广场,高唱国歌,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序幕。

“在甲午故地,在丰岛海战爆发日,组织官兵唱国歌,不同寻常,可以进一步强化官兵的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北海舰队某水警区政委董振玉对记者说。

甲午战争中,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于刘公岛,十余艘战舰葬身海底,数千名将士埋骨大海。

8时5分,停靠在铁码头、悬挂满旗的北海舰队某水警区任丘艇和伊川艇,同时拉响汽笛。官兵们在舰艇甲板上站立,陈列馆广场的400余名官兵脱帽肃立,向北洋海军将士默哀。

鸣笛、默哀结束后,广场上响起低缓的《献花曲》,8名礼仪兵抬着4个花篮,缓步迈向“海魂”雕塑台献花。随后,10名官兵托举起30米长、写有“铭记甲午耻、践行强军梦”10个大字的横幅,400多名官兵依次在上面签名。

北海舰队某水警区伊川艇艇长张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驻守在甲午古战场,每次出海训练,都感觉当年的炮声还回响在耳边。通过参加此次纪念活动,对于官兵了解历史、牢记历史都很有好处。我们要不忘国耻,强化责任担当,在维护海权、建设海军的实践中实现军人价值。

辽宁丹东重建“致远舰”

海底打捞三次均告失败后,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辽宁省丹东港投资3700万元人民币以1:1原始比例复原“致远舰”,目前船体龙骨已顺利完成两段合龙。

丹东大鹿岛村村委副主任王成杰25日说,沉睡在海底百年的致远舰命运多舛。1937年前后,当地渔民曾目睹日本潜水员将雷管绑缚在致远舰上,按动按钮引爆,将甲板上的枪、炮轰出海面拉走。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三次打捞。1988年,因在探摸时一名潜水员因氧气管接触不当遇难,打捞搁浅;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打捞,已探测到海战区域包括致远舰在内4艘战舰大致位置,但由于资金等原因搁置;1997年,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张序三中将为总指挥,历时122天实地打捞未果。

对于致远舰的最后一次打捞,岛上不少居民仍记忆犹新。“当时从岛外来了四五十人,携带着探测仪,他们征用了岛上30艘8匹马力以上的渔船,直接参与的岛民有五六十人,很有气势。”65岁的于开臣说。

据于开臣回忆,海上搜寻开始后,渔民手持绳子、杆子等工具在大鹿岛西南海域方圆约20海里的区域内不停作业,但除了偶尔捞出一些铁器外,没有更多收获,为了找到历史文物,渔民有时午饭都顾不上吃。

在打捞工作停滞了17年后,在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来临之际,丹东港投资3700万元,重建中国海军最早的主力巡洋舰。专家赴英国船厂获取原始图纸,按照19世纪造船技术修建,整艘钢壳船不用焊条,全部用铆钉连接。

丹东港副总裁张竑江接受采访时表示,建造“致远舰”的费用全部由民间自发筹集,政府并未投资,包括预计在2015年9月建成,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甲午海战博物馆。

目前,长81.38米、宽11.58米的“致远舰”船体甲板主体完工,8段龙骨已合龙两段,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弘扬当年邓世昌等将士无畏的民族精神。

除继续就位龙骨外,船厂还将制造20门大炮、蒸汽锅炉等“致远舰”附属设施。船舱内部装修在专家指导下,按照老照片还原,甚至当时士兵用过的物品,也要在房间中摆放。(中新社电陶社兰杨光/文)

甲午国耻是两岸共同遗产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部长王卫星少将25日在威海指出,甲午国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遗产,维护祖产祖业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使命。在当前形势下,两岸中国军队若再不抓紧联手维权,将上愧于为此流血的先烈,俯怍于殷切期许的两岸中国人。

值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王卫星在出席于威海举行的“两岸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他说,甲午战争以后50年里,日本军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两岸人民在不同时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对日反侵略抗争把两岸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胜则共存,败则同亡。

王卫星指出,当前,东海和南海的危机局势,给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岸防务部门完全可以先从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祖产祖业做起,携手合作,外备藩篱之固,内修防闲之心,共同担当起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完整的历史责任。

首先,两岸对南海及东海问题要尽快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在领土和海洋权益,尤其是钓鱼岛问题上,同一个民族不说两套话,不相互拆台,要相互补台搭台借台,联手夺取国际话语权,不给外人以可乘之机。双方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可各有宣示,但需在政治原则方面有所默契,应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即使不能一致对外,至少也不应做有悖于维护共同主权和利益原则的事。

第二,双方在维权行动方面要有心照不宣的配合。期待台湾方面也加强对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力度,主动派舰船定期或不定期巡逻执法。

第三,两岸在军事安全互信合作方面要采取一些实质性措施。一是建立非正式军事沟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商谈相关海域合作机制等;二是相互提供交换有关争议海域情报信息;三是适时调整相关海域军事部署,挤压声索国支配空间。(中新社电陶社兰/文)

学做历史的传承者

“虽然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但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因为今日中国的强大而逐渐被淡忘。”25日,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作家招思虹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采访时表示,虽然自己不能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但却要学做历史的传承者。

一直致力在海外搜集日军侵华罪证的招思虹,向记者介绍了《鸭绿江沖心大海战》与《日本对华最近野心之暴露》两件历史文献。

她说,正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轻敌及种种幻想,甲午战争才最终以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而结束,此条约的深远影响至今犹在。

“《鸭绿江沖心大海战》与《日本对华最近野心之暴露》都是由日本人自己书写绘制并刊印发行的。”招思虹介绍说,《鸭绿江沖心大海战》是日本明治27年(公元1894年)为“纪念”日本海军“痛击”清朝政府北洋水师而绘制的,而《日本对华最近野心之暴露》由日本人山田武吉著写,表述其对明治天皇对外扩张政策的不满。

招思虹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燃烧半个多世纪,而今,面对安倍政府的反复无常,我们更应通过一段段文献让炎黄子孙保持清醒,也让日本右翼政客无地自容。

“当年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竟被比自己弱小的日本海军击败,其中很多思考至今都值得我们警醒。”她认为,政府贪腐、士兵堕落、民族涣散,是时刻都该警醒和关切的问题。

招思虹总结说,120年前的甲午年,旧中国受尽屈辱,走向没落。1954年的甲午年,新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而2014年的甲午年,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在全世界赢得话语权。

“百年间,海外华人之所以能逐渐直起腰板,提起胸膛,与背后祖(籍)国的日益强大密不可分。”她强调。(中新社电陶煌蟒/文)

北洋海军提督署修复重新开放

7月25日,在甲午战争战场山东威海刘公岛上,清代海军衙门北洋海军提督署经过复原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

修复后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16个厅室,还原了清代海军司令部风貌,再现了其当初的机构设置。各厅室内陈设着与官兵职衔、职责相对应的军帽、军服、望远镜、扣挂式牛皮腰带等物品。

在议事厅,可以看到丁汝昌等北洋海军高级军官的蜡像,他们围坐在长桌两旁,表情与形态栩栩如生。厅内的壁炉、灯的样式也都参照当时的年代。这组蜡像场景展现的是1891年初,将领们为迎接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而在讨论相关方案的历史。

议事厅的东侧厅为提督公事房,也就是丁汝昌的“办公室”,其中陈列着红木雕花麒麟图案屏风、清式红木桌椅、欧式地球仪、座钟、书画等。

在北洋海军提督署三进院的中厅,供奉着妈祖神位,妈祖塑像两边放着北洋海军军舰模型。北洋海军中有很多人来自福建和广州,因此信奉妈祖。

威海刘公岛是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北洋海军提督署兴建于1887年,是北洋海军的军事指挥中心。(中新社电王娇妮杨兵曲阳/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