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打赢战争的指挥能力

作者: 胡映卫 日期:2014.04.23 点击数:0
解放军报

【副篇名】——甲午战争两甲子的军事反思之二

【作者】 胡映卫

【报纸名称】解放军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4.23

【版次】第07版:热点观察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甲午战争中海陆多次战役,清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日本军舰。从军事的角度看,作战指挥链条断裂、缺乏打赢战争的指挥能力是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

最高层的军令贯彻不下去。在敌对双方军力相当的情况下,指挥员能不能贯彻最高决策层的命令,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中日海上交战后,光绪皇帝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仍然坚守“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

没有充分准备应急指挥预案。军事指挥必须随着作战态势和情况的变化不断跟进。北洋舰队在黄海之战中,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因为各船速度不一致,逼近敌舰时各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指挥员又没有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应变措施,从而被日舰队各个击破。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号因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战场总指挥官、海军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整个舰队没有事先指定代理指挥员方案。这个致命的突发事件和疏漏,使北洋舰队一开始就失去了统一指挥,导致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入混乱。

战场指挥没有抓住敌人的软肋。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维护漫长的海上补给线是日军作战的软肋。中国虽然是内线作战,从指挥上讲完全可以扰乱和切断日军的海上交通,从而赢得战场主动权。遗憾的是,当时中方将领没有组织精干力量主动袭扰和切断敌人后路,致使日军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到一线作战。

陆军和海军没能协同作战。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海滩很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整整登陆了15天。如果清军的陆军海军能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日军根本没有登陆的可能。但因为陆军指望海军在海上阻击,海军指望陆军在陆上抗击,陆海之间没有指挥协同机制,导致没有军队出来阻击。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荣城和威海也是在海军陆军没有协同抵抗的情况下丢失的,北洋海军被困刘公岛,没有人指挥陆军前往救援,海军不得不孤军奋战,军舰大部分被击沉,镇远号等10舰被日军俘获,清政府长期经营的北洋海军就这样灰飞烟灭。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