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丁汝昌座椅烧火取暖

作者: 钱欢青 日期:2013.10.10 点击数:90
济南时报

【副篇名】座椅残件现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展出

【作者】 钱欢青

【报纸名称】济南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10.10

【版次】第B25版 : 文物传奇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发自威海

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曾在这里坐镇指挥。丁汝昌雕蟒红木座椅残件,现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钱欢青 摄

在威海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陈列着一把独特的椅子:椅子没有靠背,只剩下一个底座,底座中间的木板也已不在,只剩下四条腿支撑的一个支架。即便如此,底座上雕刻的精美图案,以及残存的一段雕蟒木料,依然可以让人想象这把椅子完好时的“气势”。

事实上,这把椅子的确非常独特,它是中日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雕蟒红木座椅,它为何会破得只剩下一个底座?它和它曾经的主人,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记者日前奔赴威海,企图揭开一把椅子背后的悲壮往事。

一把座椅,一半被拆用来烧火取暖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馆长王记华印象里,这件丁汝昌雕蟒红木座椅虽然残破,但却非常重要,“第一是因为它的主人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它勾连着中国甲午战争这段悲壮的历史,以及丁汝昌悲怆的人生;第二是因为它的流传过程,同样勾连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那是在“文革”时期,造反派从“文斗”发展成“武斗”,不同造反派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一过程中,丁汝昌座椅也连带着遭了殃,王记华说:“那是在一个冬天,威海市某文化馆的几个造反派在一起商量事儿,天非常冷,就想找点柴火取个暖。找了一圈没找到,就把馆里那张丁汝昌座椅给拆了。那座椅雕刻精美且为红木质地,搁现在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看起来古老的东西都被当做‘四旧’给破了,当然不会有人把它当宝贝。”

一顶官帽,记录屈辱历史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还有一顶丁汝昌曾经戴过的官帽,这顶黑色呢绒冬帽看起来十分普通,但如果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的帽顶上,没有象征官职的顶戴和花翎。按照清朝的官职,官帽上顶戴的颜色和花翎的多少,是区别官职高低的重要标志。身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戴的官帽上为什么会没有顶戴和花翎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姜燕曾撰文详解其中原因,原来,这顶官帽之所以如此“独特”,还要从中日甲午战争说起。继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与日军在黄海展开主力决战。激战中,在旗舰“定远”舰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官兵要扶他进舱休息,被他断然拒绝,他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指挥,给广大官兵以极大鼓舞,履行了一个提督的职责。这次海战,北洋海军虽然损失5艘战舰,但主力尚存。为了保存实力,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基地,北洋海军被迫放弃黄海制海权。1894年11月17日,日军进攻北洋海军旅顺基地。丁汝昌深知,旅顺一旦失手,北洋将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恳请李鸿章允许北洋海军全力援助旅顺,但这一合理建议遭到拒绝。可是,当旅顺在一日内陷落后,清政府却将旅顺失守的罪责归咎于丁汝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连下三道圣旨,以“海军救援不力”为由,摘去丁汝昌顶戴,革去其官职,甚至还要将他押送京城交刑部治罪。但是,日军逼近威海卫,形势严峻,清政府找不到一位比丁汝昌更合适的人担此重任,威海守军将领及各舰管带又联名致电总理衙门,恳求挽留,清廷才命丁汝昌继续留任,戴罪立功。此后,身处逆境的丁汝昌依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戴着这顶没有顶戴花翎的秃顶官帽,担负起保卫威海卫基地的重任。

解开自杀之谜,还丁汝昌“公道”

丁汝昌戴着没有顶戴花翎的官帽,奋力指挥威海卫保卫战,但结果却依然无比悲怆: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

虽是自杀殉国,但丁汝昌死后,却遭遇了极大的不公。争议的焦点来自丁汝昌是决定投降之后再自杀,还是自杀之后由其手下策划的投降。为了解决这一事关丁汝昌气节的问题,著名学者戚其章曾撰写了专题文章《解开丁汝昌自杀的谜团》。文章认为,说丁汝昌“已降复死”、投降书是丁汝昌“亲裁”的根据主要有三条:一是《署理北洋大臣王文韶负责奏查明丁汝昌等死事情形折》,二是《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查明丁汝昌死事情形折》,三是蔡尔康所辑《中东战纪本末》卷4《威海卫海军之覆》。戚其章认为,丁汝昌“已降复死”说的依据,唯有王文韶、李秉衡二人的奏报,而其所奏皆来自《牛昶昞禀》,因为牛昶昞是北洋舰队投降的主持人,所以他的奏报并不可信。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北洋海军提督衙门谷玉霖在《甲午威海之役》中说:“丁军门(汝昌)先在定远,后在靖远督战。但为投降派所逼,知事已不可为,就从军需官杨白毛(绰号)处取来烟膏,衣冠整齐,到提督衙门西办公厅后住屋内吞烟自尽。我当时是在提督衙门站岗的十卫士之一,亲眼所见,所以知道详细。丁军门自尽后……(牛昶昞)集众筹议投降事。”戚其章认为,谷玉霖是威海卫北沟村人,原在来远舰当炮手,来远舰沉没后调到提督衙门担任卫士,所记为其亲临目睹之事,而非道听途说之言,应该可信。

另外,镇北舰水手苗秀山也曾有过口述记录:“刘公岛吃紧时,岛上绅士王汝兰领着一帮商人劝丁统领(汝昌)投降,丁统领说什么也不答应,还把他们训了一顿。张统领(文宣)是条硬汉子,想守到底,后来实在不行了,丁统领一死,他就在西疃的王家服毒死了。领头投降的是牛提调(昶昞)。当时派镇北舰去接洽,我也在船上。受降地点在皂埠东海面上。我们船靠近日本船时,只听日本人用中国话呵斥:‘叫你们抛锚啦!’弟兄们都低下头,心里很难受。去接洽投降的中国官有五六个。结果港里十条军舰都归了日本,只留下康济运送丁统领等人的灵柩。”苗秀山是刘公岛人,从小就跟北洋舰队的官兵混得很熟,后来上镇北舰当水手,也是当时的目击者之一,所述也当属实。

可怜忠烈,墓还被掘

除了两位目击者的证言,戚其章还在《解开丁汝昌自杀的谜团》一文中写道:“丁汝昌对自己的死,其实是早有思想准备的。当威海卫吃紧时,他曾嘱咐二儿媳张氏说:‘吾身已许国,汝辈善视吾孙可也。’并‘派员将水师文卷送烟,誓以必死’。那么,他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要选在正月十七自尽呢?据牛昶昞称:正月十四,各船水手‘哀求生路’,丁汝昌‘晓以大义,勉慰固守’。并当众宣告:‘若十七日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根据《山东巡抚衙门档》,当时朝廷已令各路救兵奔赴威海,“威海如能支持20天,这批援军必可赶到,可解威海之围”,从十二月二十七奉旨起,再过20天,正好是正月十七。这就是丁汝昌许诺以十七日为期限的原因。但可惜的是,一直等到正月十七晚,援兵还没到,绝望之下,丁汝昌仰药自尽,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八(2月12日)早晨7点左右,丁汝昌身故。

这段历史公案的谜底如今虽然已经基本被学术界揭开,但在当时却让丁汝昌备受“冤屈”,他生前就受到朝廷不公惩处,以待罪之身,戴着没有顶戴花翎的官帽指挥威海卫之战,自裁殉国后仍遭小人诿过,厝棺十一载始得官复原职,下葬安徽无为县严桥乡小鸡山。即便如此,丁汝昌的“不公待遇”依然没有停止,王记华在《重缀散落的甲午之珠》一文中写道:“1958年,(丁汝昌)墓葬被掘,焕然如新的官服,连同尸骨付之一炬,随葬鸳鸯佩剑和珠宝,被大队书记拿走。1992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寻访墓地,当年掘墓人尚健在,言之凿凿,证实此事不虚,但被拿走的佩剑,却失去下落。另外,据可靠线索,还有一件舰钟,保存于丁汝昌的一位后人处,工作人员闻讯赶往征集,老人却坚决否认。许是祖宗遗物,情难割舍,此情可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