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往事:大清因何大败(上)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08 点击数:0
都市消费晨报

【报纸名称】都市消费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08

【版次】第B023版( 书房)

【入库时间】20140731

【全文】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从本月起,陆续有一些关于甲午战争的书上市,好让我们回顾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清日战争》是其中视角较为独特,史料较为翔实的一本,特此推荐。

1894年清王朝与日本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Sino-JapaneseWar”。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

一部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是全面危机。尽管一般历史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是:这一全面危机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鸦片战争对绝大部分当时的中国人几乎无所触动,真正引起震动并使中国人普遍感受到这种全面危机的存在的事件,实际上是半个世纪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因为直至此刻,中国人才首次普遍而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事实:老法子是不行了,中国要免于灭亡则必须改革。

虽然当时洋务运动已施行30年,但清军在战场的表现折射出清朝整个体制的前现代特征:陆军编制没有番号;建制中没有独立的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运输兵等专业性兵种,炮兵混编在步兵营内;没有固定的卫生兵编制,战争中因病而死的比例远远超过战死者,士兵治疗伤病费和营养费由个人负担。虽然全国陆军总数高达96万,并临时征兵60万,但由于后勤运输落后,铁路里程不及日本的1/10,海上则靠租赁洋船运兵,调遣出关参战者实际仅有十多万,不敌总兵力24万的日军。

实际上,1894年的日本还是一个地道的穷国,其国力与大清是没法比的。大清的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是让日本垂涎已久的世界最先进的军舰,当时的东亚,大概只有清王朝才买得起如此昂贵的军舰。

但是,清军是一支彻头彻尾的腐军弱旅,缺乏训练,毫无斗志。在整个朝鲜和辽东及山东战场上没打过一场像样的战役,几乎逢敌必溃,每战必败。即使有坚固的预设阵地和永久工事,清军也从不认真抵抗,而是畏敌如虎,见机开溜。只有牛庄一役,尚属稍微激烈的抵抗,清军在战场上缺乏勇气,只有在对待俘虏上表现出残忍。

清军的装备是多种渠道购买的西式武器,其种类繁多、弹药各异、操作复杂的状况,给战斗作业、弹药补给、枪械维修带来极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士兵主要依靠个人效忠、吃军饷、为皇帝打仗来激发斗志,与日军中灌输的强烈国家观念形成鲜明对照。如本书所言,北洋水师最高长官丁汝昌本是“农民出身的陆战将领”,其被受命指挥亚洲最大舰队,原因之一是他和李鸿章乃是同乡——值得补充的是,甲午战争中另两个重要陆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也是合肥人,这都是淮军中狭隘地域观念的明证。至于在宣传、沟通等方面的差距更大,清朝没有军邮业务,作战官兵的家书通信无法传递,影响战场斗志,也无法向国内及世界舆论施加影响,使国内外确信自身的正义性,反倒是日本成功地开动宣传机器,将自身塑造为正义一方,是“拯救朝鲜于水深火热、为朝鲜争取独立解放的文明战争”。

与之相比,日本的战争规划可谓处心积虑。在战前很久,日本就一直在竭尽全力为此做准备,不仅将全国产业纳入战争轨道,实现由“殖产兴业”到“富国强兵”的转变。对北洋水师作战的主力、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快战舰的“吉野号”,原本系清军订购,却因资金不足而放弃;日本则咬牙买下,而北洋水师黄海战败后,曾给日本舰队构成极大威胁的镇远号最终也成了战利品,编入日本舰队,成了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战列舰。

战争的惨败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早已为国人所知,但失败也有失败的好处,用赵鼎新的话说:“军事失败特别能创造出新的机遇,因为它促使人们质疑既定秩序和考虑制度变革。”相对地,胜利也有胜利的坏处,相比失败者,胜利者常常更少进行自我反省,尽管日本在战后曾详细总结战争教训(本书参考书无一例外都是日本书籍,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搜集整理之细致令人惊叹),但那主要是在战术层面,而在战略层面,日本人许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一战争对日本国家命运所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

宗泽亚,毕业于中山大学,移居东京后专注于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文/晨报记者邢靓图/出版方提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