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一席谈   ——戚其章先生访谈录

作者: 李炳清 日期:1994.07.08 点击数:30
人民日报

【作者】 李炳清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1994.07.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甲午战争一席谈

——戚其章先生访谈录

本报记者李炳清

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戚其章先生,是从事甲午战争史研究几十年的著名学者。今当甲午战争100周年来临之际,我采访了他。

问:今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各方面都很关注,是否组织什么大型学术活动?

答:9月份要在北洋海军根据地、甲午战争主战场之一的威海市举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届时将有中、日、韩、美、加、德国及台、港、澳地区的学者100多位参加,这是100年来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据闻,日本国内成立了“日清战役研究会”,准备在明年召开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

问:为什么10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会引起如今这样广泛的重视?

答: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发生在19世纪末叶的世界大事。这次战争的结果,不仅对中日两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使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搞起了以“富国强兵”为内容的近代化运动,或叫作洋务运动,是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步的。当时,开始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工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迄于甲午战争,30余年,结果如何呢?100年后的今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国30余年的近代化运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总的看是失败了。甲午战争的结局就是最后的鉴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这段历史进行科学的总结,可给当今和后世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正由于此,它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重视。

问:日本经过30年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而中国经过这30年却进一步沉沦,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为什么历史对中日两国如此不公?

答:事实并不是这样。对中日两国来说,历史给予了同样的机遇。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基本格局是英、俄对峙。而俄国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建成,还无力东进;英国是远东的既得利益者,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和保持优势地位,所以也不希望这一地区发生战争。这样,远东地区便出现了30年比较缓和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历史给予中日两国发展和振兴的有利时机。问题在于: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清朝当局未能抓住这次历史机遇。

问: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没有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重要原因呢?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作出简单的回答。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审视,可以得出各式各样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把甲午战争前30年的近代化运动当作一次改革的话,那末这次改革长期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始终未能深入下去,较之日本同时开始的明治维新运动差了一个层次,所以就无怪乎经不住这次中日战争的严酷考验了。

问:这个见解十分精辟。然而,揆诸事实,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的国力,特别是海军的力量,当时并不比日本的差,或者说起码不相上下,这种说法与你的见解是否有些矛盾?

答:这种说法恐怕不大符合事实。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后,日本便锐意扩建海军,天皇睦仁甚至节省宫中开支,拨内帑以为造舰费用,并以打败中国的定远、镇远二艘铁甲舰为目标,专门设计了桥立、松岛、严岛三艘4000吨级的新式战舰,号称“三景舰”,同时还平均每年增添两艘新舰。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它的规模和装备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不承认落后是不行的。这还只是就军事力量而言。其实当时中国的落后还不只是军事力量,而是多方面的。为什么中国长期陷入落后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究其根源还是当时的那场改革不能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在世界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有强权而无公理,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势必走向沉沦。这是古今不易的客观规律。

问: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失败是不是也可以引出点积极的因素来呢?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对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最坏的东西也会含有积极的因素。甲午战争也不例外。一方面,惨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民进一步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惨败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的觉醒,激起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可说都是从甲午战争发其端的。“公车上书”运动就是其直接的结果。它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推向了发展的高潮,因而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甲午战争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而且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口号。因此,有的学者主张,中国近代史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不管怎样,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真正起点。没有甲午战争,就不可能立即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也不会在短短十几年内爆发辛亥革命。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甲午战争是一部内容广泛而丰富的历史教科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是用无数甲午英烈的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无论是以邓世昌、左宝贵为代表的爱国将士,还是以吴汤兴、徐骧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都是爱国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典范。作为后来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而努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