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号沉没:甲午战争导火索事件始末(1)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10.27 点击数:30
赣州晚报

【报纸名称】赣州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10.27

【版次】第A15版:钩沉索隐

【入库时间】20121220

【全文】

英国画师所绘的“高升号事件图”。

1894年7月25日,晴。朝鲜牙山附近海域风平浪静。

受雇于清政府、满载着1100多名清军官兵和辎重的英国怡和洋行商船高升号,从天津大沽口出发已经两天了,此时几乎已能看到目的地的海岸。就在此时,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号不期而至。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浪速号向毫无武装的高升号发射了鱼雷。遭到攻击的高升号迅速下沉,除少数人获救外,船上800多名清军和船员葬身大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6天后,中日两国正式宣战,改变中国命运和近代东亚格局的甲午战争拉开了帷幕。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高升号事件”大多作为“甲午战争导火索”而被人提及。然而,当更多史料浮出水面,人们用国际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则会发现“高升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标志性,绝非“战争导火索”所能涵盖。这场把中日英三国牵扯在内的公案,既是当时大国角力的反映,又折射出19世纪末国际社会所奉行的“丛林法则”。

1

朝鲜半岛火药桶

许多年之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蹇蹇录》中这样写道:“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诚如此言,中日在朝鲜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直到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由于不堪苛政之扰,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打着“逐灭夷倭,尽灭权贵”口号的东学党,很快席卷了朝鲜半岛。短短三个月起义军控制了朝鲜南部全罗、忠清、庆尚三道,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眼看形势难以控制,6月2日,朝鲜国王李熙向宗主国中国发出了派兵助剿的请求。

得知这一消息后,日本兴奋异常。早在明治维新初年,“征韩论”就已在日本朝野甚嚣尘上。曾率领著名的“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寻求改革之道的岩仓具视,就曾向政府提出,把朝鲜作为“保全皇国的基础,将来侵略进攻之基本”。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元勋西乡隆盛,因极力主张立即出兵朝鲜与政府闹僵,进而竟举兵造反。然而,那时的日本国力尚弱,“征韩”毕竟力不从心。经过20年的变法革新,1894年的日本已今非昔比。风云变幻的朝鲜时局,让他们看到了“征韩”时机。

就在朝鲜向中国求援的当天,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出兵朝鲜的秘密决定(史称“六·二出兵”)。陆奥宗光后来回忆,会议一开始,他就让各位阁员看了朝鲜向中国求援的密报。陆奥宗光说:“如果中国确有向朝鲜派遣军队的事实,不问其用任何名义,我国也必须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以备不测,并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

陆奥宗光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内阁成员的一致赞成。6月6日,当清政府按照《中日天津条约》的约定通知日本中国将出兵朝鲜时,日军一个携带重型武器的先头部队已开赴朝鲜了。然而,就在中日两国军队抵达朝鲜后,朝鲜政府对东学党改剿为抚。6月11日,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东学党起义既已平息,朝鲜政府照会中日两国退兵。可就在清政府电令统帅叶志超将军队撤到牙山准备回国时,日本反而加快了派兵速度,大有鲸吞朝鲜之势。7月中旬,日本驻朝兵力已过万人,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反处于劣势。此时的朝鲜半岛犹如一只火药桶,一触即发。

驻守在牙山的叶志超向北洋大臣李鸿章发出了增兵的请求。可面对兵制落后、各自为战的清军,调兵谈何容易。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七拼八凑,才凑出2000多人的援军。而如何把这些援军送到朝鲜,又成为李鸿章头疼的一件事。思来想去,李鸿章决定租用英国怡和洋行的商船“高升”、“爱仁”、“飞鲸”,作为清军的运兵船。为什么不用军舰运兵?当时有德国官员分析,中日双方尚在战和之间,为了防止日军借机扩大冲突,李鸿章选择让英国商船运送兵马。李鸿章认为,日本人无论如何也不敢对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轮船下手。事实证明,他太看重英国国旗的庇护了,又太小瞧了日本人的野心。

2

狭路相逢

其实,7月19日李鸿章本来拟定了一个护航计划,即令“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高升号等运兵船。次日,得到日本舰队将由佐世保海军基地出港的情报后,李鸿章考虑到三舰力量太弱,不足以应付意外,又命丁汝昌率海军大队前往牙山湾。可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又让李鸿章打消了护航计划。

7月22日,俄国参赞巴福禄来访。巴福禄对李鸿章说,由于日本不接受俄、英几国的调处,一意孤行非要发动战争,汉城附近的商民尽皆逃散,各国使馆也受到威胁。因此俄国公使喀西尼已“电请国家派兵驱逐”。听完巴福禄的话,李鸿章大喜。他立即电告总理衙门:“似俄真动公愤,未必欲收渔人之利。”

是日晚间,李鸿章又接到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瑗的来电。龚照瑗称,英国政府已电令其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提出警告:“如必执己见,以后有开战事,倭国一肩担当。”李鸿章认为,这回英国也要对日本动真格的了,赶紧电告总理衙门:“其(英)谓将来各国议开衅之罪,必问倭。”

由于相信沙俄和英国不会对日本兴兵坐视不管,李鸿章取消了前两日定下的护航计划,把1000多名中国官兵的生命托付给了所谓的“英国国旗的庇护”。

7月25日,在海上航行了3天的高升号已抵达丰岛海面。早上7时30分,正在值班的大副田泼林忽然发现几艘军舰正向高升号驶来。一个多小时之后,军舰驶近,田泼林看到驶在最前面的军舰,不但悬挂着日本军旗,而且还挂着一面白旗。此时,搭乘高升号前往朝鲜的德国人汉纳根感到一丝紧张。不过两船交会时,他看到那艘奇怪的军舰升降旗一次,向高升号表示敬意,一颗悬着的心又踏实下来。其实这艘挂着两面旗子的军舰并不是日本军舰,而是在丰岛海面遭遇日舰袭击的济远号。

据《东乡平八郎日记》记载,7月25日是个大晴天。两天前,由“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日舰组成的日本第一游击舰队,就从日本佐世保军港出发了。它们逡巡于海上,为的就是寻找中国军舰。早上7时,三艘日舰与正在巡逻的“济远”、“广乙”二舰狭路相逢。

此时,“济远”、“广乙”也已做好战斗准备,时刻准备迎战。不料,几艘日舰先向东拐了一个弯,又转舵西驶。“济远”管带方伯谦以为其“不欲战”。其实是日本军舰发现自己处于狭窄水路,不宜作战,所以向西驶到广阔海面,占据了有利地形。7时45分,双方相距3000米时,日舰吉野号突然向中国军舰发起炮击。丰岛海战就这样在日本不宣而战的情况下打响了。

当时日军三舰共有30门火炮,而中国两舰只有6门炮。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曾指出:“速射炮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比原来的大炮发射出八倍的炮弹,所以将发射的速度计算在内,三十门炮对六门炮的发射比率就成了40∶1。”

“济远”、“广乙”二舰败北,三艘日舰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被追上时,“济远”挂上了白旗和日本军旗,仍旧疾行不止。就在这一跑一追间,几艘军舰遇到了毫不知情的高升号。

此时,一门心思追击“济远”的浪速号,无心顾及高升号,它用旗语命令高升号“停驶,下锚!”便继续追赶“济远”去了。看“浪速”没停船,不明就里的高升号挂出旗语问:“我是否可以前进?”“浪速”回答:“停航,否则后果自负。”后来,汉纳根一再抱怨高升号船长高惠悌,太听日本人的话了,如果当时抓住机会起锚疾行,可能高升号就不会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然而,过分相信英国国旗威力的高惠悌,不相信日本人会对一艘英国船采取什么武力行为,因此他把锚下到11浔的深水位。

(据《北京日报》 未完待续)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