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118周年祭1894年清朝陆军血战平壤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7.27 点击数:0
大连法制报

【报纸名称】大连法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7.27

【版次】第09版(悦读历史)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清军增援朝鲜(资料图片)

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8周年的日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中日甲午战争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争,也是一场从开战之初就已注定结局的战争。号称军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背后是一个外强中干、腐朽的大清帝国;而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已经迅猛崛起。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已经开始为这次战役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36人,从1894年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清·撤回公使 对日宣战

1894年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清军得知消息后,最先入朝的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行,于7月31日抵达平壤。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7月28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明确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备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4件事:第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第二,国内禁止拍发密电。这样,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易被识破;第三,建议总理衙门严查间谍。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第四,采纳丁汝昌的建议,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以防日本鱼雷偷袭。

7月29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立即撤回国。30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指出日本首先挑战。3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8月1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8月3日,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称:“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4日,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随后,欧美各主要国家除俄国外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8月1日正式宣战后,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8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制定出“作战大方针”,其大体要点是——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最后在直隶(河北)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打败清军,迫其投降。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海军作战之胜负。预计到中国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吨位、兵力都超过日本,海战胜负难以预料。因此,设计了3种作战方案——甲案: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乙案:海战胜负不分,则派陆军击退在朝鲜之清军,实现扶植朝鲜独立之目的;丙案:海战失败,制海权被中国夺得,则尽可能增派陆军加强在朝鲜的防御,击退清军的进攻。

8月4日至9日,清军4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8月21日和28日抵达平壤。至此,清军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人数上超过了日军。8月25日,叶志超被委任为驻平壤清军部队的总指挥官。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没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3万人,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9月13日,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只能据守了。

当清军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把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8月下旬,第五师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9月上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到19600人。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野津决定不等第三师团开到,就以所部16000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9月15日为期发动总攻。

9月8日,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日本政府把大本营由东京移到广岛。12日,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大将到达朝鲜仁川,指挥平壤战役。15日,天皇睦仁到达广岛,亲自指挥对华作战。

日·南线受阻北线得手

9月初,日军分4路向平壤运动,12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15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16000多人,山炮44门。

日军进军平壤,李鸿章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到,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这样,驻守平壤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9500人,山炮、野炮和机关炮38门。至9月13日,防御部署基本就绪。

9月12日,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进至大同江边,试图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退。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配备大炮20门,双方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0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军、盛军士兵顽强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日军被击退。13日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日军仍未能渡江。与此同时,其他3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与清军防守阵地对峙。

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按计划开始了总攻,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战场展开。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颇有些轻敌骄傲,急于建功。凌晨4时许,当日军前队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担任警卫的清兵鸣枪示警。于是,双方枪炮齐鸣。平壤之战打响了。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清军是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共2000人。是时,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3个桥头堡,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还击。不久,东方渐白。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200人过江作战。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完全暴露在清军的枪口下,伤亡甚众。同时,清军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而日军则弹药殆尽,士气低落。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一直进行到午后。下午2时半,大岛见弹用尽,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便下令停止射击,撤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战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无功而返。

同一天,平壤西战场的战斗在上午8时许开始打响。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共5400余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指挥,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达城西的普通江。盛军、芦榆防军依据堡垒与之枪炮对射,日军受阻。清军见状,派出骑兵出城反攻,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击,清兵纷纷落马。清军又组织第二次骑兵出击,仍然伤亡严重,两次冲击共战死130人、战马273匹。清军见出战不利,便据堡垒固守,日军亦不敢渡江,两军休战,以待明日。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进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包括两个支队,共7800人。按预定计划,两支队于15日拂晓分成东、西两路向玄武门外的清军展开了钳形攻势。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一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3个营,守卫玄武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计1500人;一是江自康率领的仁字两营四哨,守卫在箕子陵一带,计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日军集中两个支队主力,先进攻清军城外的内外重三垒。而守卫的奉军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骁勇,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弃江自康而专攻奉军。

清晨5时整,日军支队长下令发射进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军堡垒寂静不应。日军进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势将不支时,山炮阵地连放榴霰弹,不断命中清军阵地,清兵死伤众多。日军趁势攻入外重堡垒之东垒,双方展开肉搏,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阵地。7时半,日军终于占领此垒。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仅配备了3门野炮、1门速射炮,在日军的12门山炮轰击下,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垒全部丢失。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分3路攻击牡丹台。牡丹台虽然配备有野炮、速射炮和七连发步枪,火力较强,但日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摧毁清军速射炮及掩蔽墙,清兵多杀伤。8时半,日军攻上牡丹台后,把炮兵移到台上,对玄武门和全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左宝贵当时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以死当之。他换上御赐朝服,亲燃大炮,连发36颗。激战中,左宝贵身上两处中弹,犹裹伤指挥,后日军榴霰弹连至,炮中当胸而亡。

清·丧失信心 混乱撤退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撤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当夜8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于是拦路截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2000多人,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16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清政府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据《北方周末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