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甲午战争,耻辱教育不可或缺

作者: 沈占明 日期:2014.07.30 点击数:10
检察日报

【作者】 沈占明

【报纸名称】检察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30

【版次】第07版:调查·专栏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很多地方、很多媒体、很多人都在回顾、探讨、反思这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危机的战争。翻翻过去的资料,对这个题材这样规模的纪念活动是不多的。这次我们有了“两个甲子”时间段这个借口,在恶邻依旧磨刀霍霍的背景声下,纪念和反思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甲午刚刚战败那几年,国人曾短暂痛苦、震惊和反思。从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梁启超的“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始”,无数人开始放下老婆孩子热炕头,走向战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权一战。抗战胜利后,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倒下了。古话说“国难兴邦”,道理没错,但危难中的国家要振兴是有条件的,需要无数人流汗流血作出艰苦努力重大牺牲。 

苦难过去,我们迎来和平时期。在这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个伟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有着光荣的历史、沸腾的现在、辉煌的未来,所有这些都应该令我们骄傲和自信。但曾经的苦痛和耻辱会让我们的骄傲失色,自信减分,所以我们不善于反思,甚至不愿意提及,仿佛只要不去想,屈辱的历史就不再存在,我们就能获得掩耳盗铃式内心的安静。1889年晚清的外交官薛福成到巴黎油画馆参观,对法国人重笔浓墨塑造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的场景颇感奇怪,不知道好胜的法国人“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法国人回答:“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我们在这点上不学法国人,我们要摆出一副永远高大上的伟岸形象来供大家瞻仰,让大家尊敬。所以我们能看到无数讲述抗战胜利的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看到一个小孩子用弹弓轻易打败几十个敌人,战士用手撕裂鬼子的身体,敌人天天被击败,仗仗被歼灭。我们享受这种意淫的过程,完全不考虑其真实性:既然日本鬼子如此不堪,胜利如此容易,为什么抗战却如此艰难?中国牺牲如此巨大?而对甲午战争这样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我们多少年来最熟悉的还是那部1960年拍摄的《甲午风云》。商人需要丰厚的利润,观众需要廉价的笑声,所以即使选择清代题材,一些投资方宁肯让荧屏充斥所谓“明君”康熙乾隆的文治武功,或者阿哥格格们的狗扯羊皮,也不太愿意触及让人丧气的甲午战败。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马克思说: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荣耀让人自信,耻辱令人警醒,两者都很重要。但那种“我家祖上曾经如何如何”的过去荣耀并没有太大实际的价值,真正让人自信的是现在的强大、未来的辉煌。而要做到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耻辱教育不可或缺。它可以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不仅纵向而且横向,不仅自己而且他人;对成绩,不沾沾自喜;对差距,不自暴自弃;对敌人,保持警惕;对自己,正视不足。不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不让历史上曾经的耻辱拷贝。 

120年后的今天,炮声已停止,硝烟已散尽,但东海黄海依然波涛不断,暗流涌动。战争馈赠给侵略者的红利依旧在被享用,遗留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仍然压在每个有良知的国人心头。耻辱使人警惕,促人奋进,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头脑发热懈怠自满时最好的一服清醒剂。 

(作者系公务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