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年研究反思进行时

作者: 叶骏 日期:2014.07.27 点击数:20
金华日报

【作者】 叶骏

【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7

【版次】第3版:浙中特刊读书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1914年7月28日,为了给被刺皇储“讨回公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席卷欧洲的大战开始了。1894年7月25日,为独霸朝鲜,日本军舰在朝鲜半岛海面对中国军舰不宣而战,改变中日国运的战争开始了。

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开启了近代日本对中、对俄、对美一次又一次屡试不爽的大偷袭序幕。甲午一役,日本第一次真正尝到了甜头,随着对台湾岛、澎湖列岛的明抢,钓鱼岛列屿的暗夺,日本赢得一块随时进窥中国东南沿海,乃至横扫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平台。从此,日本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作准备,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甲午战争不但成了中日两国近现代国运的转折点,也深刻改变了东亚历史的走向,进而改变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

在甲午之年,如何反思甲午挫败的根源与抚平割地赔款所带来的历史伤痛,仍然值得我们思索沉吟。《甲午殇思》汇集了刘亚洲、金一南等20多位军事研究者心血,从中日的政治、军事、战略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得失,以及对时下中国的影响。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清日战争》这样有点“野”的路数,它从军事角度写得比较多。本书引发了不小的争论,焦点在于作者为什么要将这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甲午战争”命名为“清日战争”。半路出家的业余历史研究者宗泽亚,在这本约40万字、500幅图片、90张表格的著作中,也提出了不少我们平时并不熟知的历史,比如甲午之战中日本军队的军纪之好,中日两国在当时制造舆论、对新闻重视程度的巨大差别等。

《清日战争》这本书里,叙述的是中国军队的斗志、战力都不如日本军队,一打即溃。像旅顺要塞,耗巨资建设了十来年,号称东方最坚固要塞,可一天就被日军攻克了。像叶志超的临阵脱逃,让清军兵败如山倒,全面溃散。

宗泽亚说,日本军队的素质也在发生变化,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已经变质了。但在明治时期,日本军队确实非常优秀,比如他们在军法上仿照欧洲国家的军法制,在各个阶层都有军法纪。甲午战争中,日军强调“文明战争”的主张,军队上到司令长官,下到普通兵卒、军夫都接受军法的监督。这种监督甚至延伸到请日本国内外记者、外国随军武官实施战场纪律的监督。

良好的军纪军风甚至给西方世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实施“文明战争”的表现之二,是日本军队实行红十字理念救助俘虏。天皇下诏在战争期间保护居住在日本的清国国民;战中设立国内和战地战俘营,按照战争法规给予俘虏适宜的生活待遇。

伊藤博文曾说过,公关做得好的话,等于拿下战争一半的胜利。日本的国际关系公关也做得不错。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老百姓识字率提高,报纸发行量很大。战争爆发后,各种报纸都非常关注这场战争,广泛的报道使得战争的透明度很高。这实际上是对国内老百姓的一种公关;另外一种公关形式,是在战争的时候,允许外国的武官、记者亲临战场。当时在战场上,外国的武官、记者、绘画师、照相师,以及日本国的记者甚至僧侣,大概有114人,这么庞大的媒体数量直接参与这场战争的报道,对国际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当时日本明治维新正在进行中,他就想让国际社会留下日本要向欧美看齐的印象。而大清国既没有邀请武官,也没有记者,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成功运作国际关系公关,在三件重大事件中躲过了国际舆论谴责。一是出兵朝鲜,日本以帮助朝鲜改革内政、实现国家独立为名目,利用国际舆论制造了出兵朝鲜的“大名份”。日本让西方觉得,他们是在救朝鲜于水火,帮助朝鲜挣脱清国攘夷锁国的禁锢,认同日本出兵的合理性;其次,“丰岛海战”中击沉英国商船高升号事件,日本游刃于当时尚不完善的国际战争法,合理规避了国际谴责,堂而皇之逃脱了责任的追究。清国反而成为事件的责任者被索赔;再次,旅顺屠城事件后,日本运作西方媒体极力诡辩取得成效。在清廷无作为的背景下,日本最终逃避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甲午战争60年后,正值抗日战争的尾声。发生在1944年的腾冲之战是中国抗战史上难得的全胜攻坚战,该战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1944:腾冲之围》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描画出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借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

历史像一个个重放的镜头,转眼之间,双甲子轮回,中日关系又面临新的挑战。日本媒体刻意炒作“中国威胁论”,恰如120多年前的翻版,如今已成为日本加紧军备扩张的一个重要借口。安倍执意解禁“集体自卫权”,试图再为历史招魂。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会重演。中日两国又重新面对着新一轮的较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