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作者: 辛鸣 日期:2014.07.31 点击数:10
文摘报

【作者】 辛鸣

【报纸名称】文摘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31

【版次】第06版:学林漫步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富有不等于强盛,富强才是可靠前提

曾有人讲,中国甲午之败是大国败给了小国,富国败给了穷国。此语未见得全面但非空穴来风。以下就是我们从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近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中摘录的内容:

——其时中国的国土面积有1000余万平方公里,日本只有38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中国当时的人口是4.36亿,日本是6700万人,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

——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直到甲午开战的第二年即1895年,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过。当时中国的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日本高得多。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日本的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年进口额、年出口额和年财政收入都低于中国。中国当时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白银,日本11376万日元,折合白银年收入比中国少1000万两。

这些数据或许会有细微的出入,但也足以支持我们得出当时中国比日本富有这一结论。可问题是富有有用吗?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捍卫不了自己核心利益的国家,其富有甚至是一种罪过,后果更可悲也更可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赔款动辄天文数字,割地动辄国中有国,可在西方列强的口中,鸦片战争不是侵略,而是资本开辟国际市场的必要手段。面对富而朽弱的国家,不仅要拿走你的财富,连合法性的理由都不能让你保有。之后的甲午战争,不过是这场“吃大户”闹剧中的又一幕罢了。

有人说,只要有了钱,还怕买不来强吗?或许当年清朝政府也这样想过并且做了。北洋舰队从国外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就是号称综合了世界最先进战舰优势而成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战舰,其装有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中央装甲堡式铁甲舰。可一场海战打下来,一艘自沉,一艘成了日本舰队中的主力舰。据说该舰在日本舰队的服役时间比在北洋舰队还要长,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战舰成为人家后来进攻我们的先锋。

富有是强盛的前提,但富有绝对不等于强盛。如果一个国家就靠百姓的辛苦血汗积累财富,就靠广袤的资源环境置换财富,不能把勤劳化作创造力站在世界产业发展的高端,不能把财富化为大国复兴的综合国力,或许我们依然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没有现代国家治理,就不可能赢得现代竞争

那么,如何才能让富有变为强盛呢?靠制度,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治理体系。国防大学刘亚洲将军曾经讲,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此语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当年的清朝政府还在做着大清帝国的梦想,还维持一种农业手工业主导的封建社会形态,国家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围绕这样的时代判断和这样的社会形态展开。国人是臣民不是公民,变法求器求用不求体,用农业思维办工业,用封建思维搞洋务。而反观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全面开启了近代化的制度变革与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国民心态、发展模式等等各个方面都从传统步入近代,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到底,甲午战争胜负成败,未战已定。尽管当时的北洋水师中也不乏邓世昌、林永升那样慷慨赴死的将领,但是“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在已然朽败的制度体系面前,零星的个体抗争,作用能有几何?

120年过去了,国家竞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核心内容没有变,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不故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国家治理的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赶考”,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让中国社会站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前沿。

(《文汇报》7.25 辛鸣)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