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界纪念甲午战争l20周年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5 点击数:0
中国新闻

【报纸名称】中国新闻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第04版(关注)

【入库时间】20140820

【全文】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24日,为铭记历史,知古鉴今,“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等共同举办。

图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海军大校杨晓丹在发言。

中新社发

七月二十四日,民众来到邓世昌墓祭拜。

中新社发杨光/摄

“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不幸的是,中日关系正经历着中日邦交正常化42年后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缘由值得总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24日表示。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120多名代表出席研讨会,以广阔视野审视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意义。

“16世纪末,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就妄图占领朝鲜进而征服中国,甚至梦想远征印度,在明朝与朝鲜的联合打击下溃败。但日本侵华的思潮却未停止,明治维新之后的1894年终于完成了对华战争的军事准备。”回顾那段历史,张海鹏认为,16世纪以来,对外扩张一直是日本历代统治者的核心主张。

1894年7月25日,日本对中国发起了甲午战争,最终以腐朽的清王朝战败、割地求和而结束,而从中渔利的日本走上快速崛起的步伐。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表示,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日本对华观转变的拐点,从此中日完全处于不平等地位。甲午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大肆鼓吹“征服中国论”,最终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亚洲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王晓秋说,虽然二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但在美国庇护、又没有对军国主义进行清算的情况下,尽管日本国内有一批正义人士和战俘、老兵主张反省历史教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政治势力形成对战争罪责不认账、不谢罪、不反省的态度,并且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出现十多年经济低迷,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国民心态普遍迷茫,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和平崛起,日本右翼势力和某些政客、媒体乘机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危机论”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安倍二次上台后又不断挑起和激化钓鱼岛争端,鼓吹扩军、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以便一步步复活军国主义。王晓秋分析的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许多与会者认同。

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泰平表示,安倍内阁正在利用钓鱼岛问题,通过任意解释宪法摆脱约束,这不仅导致钓鱼岛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严重恶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安倍内阁很可能借机造势,争取一举修改宪法。因此,中国为了维护本国安全、东亚和平以及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必须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也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20周年、首次入侵台湾140周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说,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2014年是历史记忆深刻的一年,也是现实问题错综复杂的一年。下一个甲子中日关系的前景如何,关键要看日本领导人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今天的中国不是甲午战争时的清王朝,日本也不一定会回到战前,但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与会者均认为总结甲午战争以来的120年,中日两国都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反省和检讨,去谋求中日正常关系的未来,造福两国人民。(中新社电马海燕/文)

大鹿岛民众祭拜邓世昌

在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来临之际,每天都有众多民众来到辽宁省丹东市大鹿岛民族英雄邓世昌墓地祭拜,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崇敬之情。

在丹东市大鹿岛东山,登上104级台阶,一片青松翠柏掩映下,汉白玉拱桥环绕方圆约50平方米的邓世昌墓。

在一座2.5米高的墓碑上,雕刻着“邓世昌墓”四个金色大字,坟冢前放置香炉等祭品,背后墙壁上刻有“甲午英烈永垂不朽”字样。

在邓世昌墓左侧,是一座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同样得到民众敬仰祭拜,这些将士陪伴致远舰主将郑世昌,长眠在这个依山望海的山麓。

65岁的于开臣是邓世昌墓的守墓人。每天清晨4时,他准时来到山脚下,沿台阶缓步上行,清扫落叶和整理祭品,2小时后结束,十年如一日。

于开臣说,1938年,日本人雇用中国潜水员王绪年拆卸沉没的致远舰。最终,王绪年在指挥台中,打捞出邓世昌遗骨,被当地岛民安葬在附近的哑巴营。

对于坟冢中邓世昌遗骨的学术争议,于开臣说,当年大鹿岛在退潮时,可以清楚目睹致远舰的桅杆,虽然海战发生在1894年,打捞时已过去了44年,但当地民众对打捞出的是邓世昌遗骨之事深信不疑。

1988年,邓世昌遗骨被当地政府移葬到东山上,墓地耗时一个多月建成,并为他修碑立传。

于开臣指着墓地墙壁上的龙形图案说:“据老人讲,这是当时邓大人袍服上一个饰物原样,修建时被后人复制在上面。”

自修建墓地后,每年逢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都有不少民众来到邓世昌墓地祭拜。尤其今年适逢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近期前来祭拜的民众不断增多。(中新社电杨光/文)

在东京感受“甲午印迹”

中日甲午战争即将过去整整两个“轮回”,而在当年那场左右两国此后半个多世纪命运的战争策源地东京,却似乎并未出现明显的话题“兴奋点”。主流学界和舆论的低调,也与之前“甲午百年”之际的热闹形成反差。

对此,旅日学者庚欣的分析是,鉴于当前日本面临的经济政治外交困局,恐暂无精力大肆折腾百多年前的旧事;“淡化”一些更有利,应是其内部判断。但日本社会整体仍不会改变其对甲午战争前后那段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判断。而对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认知,其实是中日两国历史认知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歧起点。

在东京,与120年前那场战争相关的“印迹”,经岁月沧桑已逐渐风化。著名时尚街区原宿附近的一处僻静所在,便是供奉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的神社。神社入口两侧招展着“胜利之神”的旗帜,据说来此参拜有助各类事业成功,但平常日子涉足此间者寥寥。

记者注意到,神社大殿院墙上表现东乡生平“事迹”的一组详实编年壁图中,不知何故,明显缺失了有关甲午战争的那一段。而在120年前的7月25日,正是时任“浪速号”舰长的东乡下令击沉运载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直接挑起了甲午战争的大幕。其不远处留存的水生神社金属“鸟居”(日式神社门楼),原本系由甲午战后日军运回的水雷等“战利品”浇筑。

距此一箭之遥的明治神宫,如今已是人流不息的热门观光点。而相比不少神社设施的严格拘谨,这里似乎也多了些世俗随和。但进入远离正殿的一座收费参观的藏宝建筑,仍可看到大正年间定制的明治天皇生平事迹洋画系列,其中有关甲午战争的内容就占6幅,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广岛大本营军务亲裁”等。

东京城区的另一侧,坐落在浅草的传统名刹东本愿寺,人影寥寥,与不远处著名旅游商业街区的喧闹形成强烈反差。这里当年曾被作为179名清军战俘的关押之地。而今,在经历关东大地震和东京大轰炸两度殿堂焚毁之后,已难寻当年印迹。该寺庙网页有关其历史的记载,也只能找到当年明治天皇在此召集日本首次全国地方官会议的内容。有中国学者关注到,日本当时刻意宣扬其对甲午战俘“基于法制”的应对,收到明显的国际舆论效应。这与当今日本领导人随处大谈“法的支配”,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东京的另一角,靖国神社境内,其参道石柱浮雕的第一块便为“黄海海战”,而当时日军灵魂人物山县有朋的铜像,也在那里兀自站立着。这里以特异的“历史观”而闻名的军事展馆“游就馆”内,“日清战争”内容占据了整整一个展厅,陈列着当时日皇“宣战诏书”和从中国运回的旅顺口要塞大炮等实物展品。其展板内容表述,虽不似之后二战时期展示内容那般强烈的扭曲、遮掩或煽情,却同样充斥着指鹿为马、蔑视邻国,自说自话式的“军国语境”。

东京市中心,官厅和金融机构交汇的核心繁华区域日比谷,一如往常地车水马龙。而119年前的5月30日,正是在这,搭起了迎候明治天皇从广岛大本营“班师回朝”的硕大凯旋门,数十万人聚集在新桥车站至皇宫的路途旁夹道山呼。

而现如今,出生于甲午战后另一个甲午的日本领导人,在此后又一个甲午之年,正不顾多数民意的反对而力推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试图再度引领日本走向“强大”。

旅日学者刘迪认为,甲午之战的结果,令这种凭武力获取利益的模式,开始与日本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日本“蔑视亚洲”的亚洲观。这些东西一路沿袭,直至今日仍潜移默化地残存,继续影响日本国民的意识。(中新社电王健/文)

辽宁举办《勿忘甲午》档案图片展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辽宁省档案馆24日举办《勿忘甲午——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档案图片展》,200余份珍贵档案和图片记载日本蓄谋已久、肆意入侵和罄竹难书的侵略史实。

展览分为中日甲午海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在战前部分,展出了清光绪皇帝宣战上谕。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8月1日,中国正式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中”展览部分,展出了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的照片、盛京户部为日人盘踞复州蹂躏百姓事给复州城守尉的札文、盛京户部为奉天各城百姓流离田土荒芜请免粮赋事给复州城守尉的札文,以此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清政府制作的《马关条约》抄件,在此条约中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在一份吉林将军长顺为李鸿章与日本会商辽南条约事的咨札中,则记载了清政府如何从日本手中“买回”辽东半岛。

展览还陈列一份特别的禀文,不同于其它泛黄的白纸档案,这份禀文写在一张粉色纸上,内容是营口守将蒋希夷为逃脱罪责捏报在营口据守炮台连日血战事给盛京将军裕禄。该文旁另附有盛京将军裕禄的批文,揭穿了蒋希夷的谎言。

在本次展览中,有关甲午战争的每个关键性时间点,几乎都有官方档案展出。比如,1894年8月3日,吉林将军长顺转发光绪皇帝宣战上谕的咨文。其中指出“倭人无故添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

专家认为,这件档案揭露了日本不守国际公法悍然挑起侵华战争的罪行,有理有据,说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主办方表示,举办此展览,寄望启悟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中新社电刘佳/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