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人与中日甲午战争

作者: 祝伟康 日期:2014.07.29 点击数:50
聊城日报

【作者】 祝伟康

【报纸名称】聊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9

【版次】第B4版:民生·人文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本报记者 祝伟康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给了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致命一击,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这场战争也给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120年后的今天,我们透过战火硝烟里的几位聊城人身影,来重新谛视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战争。

战场上的抗争

日本发动对清朝的战争,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一步,妄图灭亡中国、征服亚洲。1894年,清政府出兵增援附属国朝鲜,帮助其镇压本国的“东学党起义”,7月25日,早已做好准备的日本悍然对清朝运兵船发动进攻,战争开始了。战争初期,主要是在朝鲜境内进行,期间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尽管兵力、装备并不逊色,但清朝还是节节败退,战火迅速蔓延到了中国本土。

1894年10月24日,日本开始进攻鸭绿江。此时,在此布防的清朝军队近三万人,其中就有王占元和张怀芝。王占元是馆陶县人,清朝末年,馆陶县尚属东昌府管辖。张怀芝,东阿县人,曾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1894年的鸭绿江江防之战,王占元和张怀芝都参加了,和他们一块的还有后来成为大总统的曹锟。江防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后,清军在本土进行的第一次防卫战,战况异常激烈。王占元和张怀芝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很难查到了,不能说他们没有杀敌的决心,但装备不全、士气不振、将帅无能的清军,在坚守3天后,还是迅速溃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辽东半岛。

1894年10月28日,吉林将军长顺紧急调骁勇左右营营官么培珍、赵德庆赶赴省城。么培珍,冠县人。到达省城后,么培珍等人被迅速派往奉天省(今辽宁省),帮助当地清军共同抵御倭寇。在战争中,么培珍表现出色,奋勇杀敌,不久升为管带。

但清军整体的溃败依然不可避免,日军很快攻占了几个重要城市,并在11月22日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惨案,中国死难者在两万人以上。

和议后的变化

连战连败的清政府,彻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开始和日本媾和,在多次谈判之后,最终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由此开始了日本对台湾宝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条约规定清政府要赔款2亿两白银,后又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这些赔款自然要由百姓承担,苛捐杂税日益增多了起来。

清朝封建统治加深了对百姓的压榨,而西方殖民势力的欺凌,也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了。在义和团运动的几个重要首领中,阎书勤是冠县梨园屯人(今属河北),王立言是高唐人;赵三多虽不是聊城人,但在冠县领导了义和团的冠县起义,并在冠县率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朱红灯不是聊城人,但长期在茌平、高唐领导义和团运动。

不过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而且带有迷信、愚昧的色彩,尽管对侵略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也给无辜的中外平民带来了伤害,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很快,号称有神仙护佑的义和团运动倒在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枪炮之下。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一次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120年过去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思考。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