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思,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5 点击数:20
科技日报

【报纸名称】科技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第03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杨雪)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24日上午,各界人士及海内外学术名家应邀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在“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上各抒己见,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背景审视甲午战争——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甲午海战战败主要由于当时中日发展阶段及体制的差异,清政府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缺乏正确的判断。当时的清政府内耗严重,领导力量薄弱,主战主和争论不休,还把国家安全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上。同时,清政府军事落后,备战严重不足,在战争上消极防御,步步退让,都是战败的因素。

“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对日本缺乏认识而产生的很多误判”,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指出,研究甲午战争的历史应该有一种大历史观,不仅是战争史、军事史,还要看到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国民精神,以及文化软实力、海洋意识、忧患意识等等。

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学者姜鸣认为,我们反思历史要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张海鹏指出,审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两国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牢记教训。“16世纪末以来,日本的政治家常常存在着掠我之心,这是我们回顾甲午战争影响的时候不能忘记的。”张海鹏说,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甲午年的中国,但是中国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要居安思危,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此次研讨会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携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史学会共同举办。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