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昌铭诗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10.10 点击数:10
张家界日报

【报纸名称】张家界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10.10

【版次】第A5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侯昌铭,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侯家湾村人。光绪11年(1885年)中举,光绪15年(1889年)入内阁,担任内阁中书,具体管理诰敕房事务,给光绪皇帝收集奏折并撰写诏书。在内阁十年,他目睹了清廷腐败。尤其在甲午战争期间,他遍览了各方奏折,洞悉战争的全程,于是以诗忠实记载了这场战争的许多内幕。忆却越裳贡,悠悠又十年。

五云朝御阙,万马夜窥边。

爱听和戎乐,愁闻薄伐篇。

燎原星火细,肇衅自朝鲜。侯昌铭的这首诗,一语道破了甲午战争的战火是从朝鲜燃起的。

光绪元年(1875年)秋,日本兵舰闯入朝鲜江华岛,逼迫朝鲜签约。1876年春,日本在朝鲜仁川、元山两地开埠通商。

1863年朝鲜国王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后代,由大院君的次子李熙继任。由于李熙的年龄尚小,便由其生父大院君摄政十年。大院君是个排外守旧的人,看不惯新事务,极其讨厌和洋人打交道。

10年后,国王李熙亲政,娶了个王妃闵氏。和大院君相反的是,闵氏却是个喜好新鲜事务的亲日派,国王李熙很是受她影响。但由于大院君执政时间较长,朝鲜王廷就形成了新旧两党。日本趁着两党相争的机会,在朝鲜内部竭力培植亲日势力。1882年夏天,朝鲜兵士因为军饷问题向大院君投诉的时候,大院君便煽动说,造成你们停发军饷的原因是闵王妃和日本人,你们去杀了他们,我到时自然给你们做主。这些朝鲜士兵本来就讨厌日本人平时的飞扬跋扈,既有大院君替他们撑腰,便冲击日本大使馆和闵王妃的家族场所,这就是 “壬午兵变”。 

1894年的朝鲜,民怨沸腾,朝不保夕。东学党人起事后,一呼百应,很快占领全州,并扬言直捣王京。朝鲜只好前来清廷借兵助剿。清廷驻朝鲜总代表袁世凯接到朝鲜的借兵申请后,便请示李鸿章是否出兵。李鸿章沉吟再三,向皇上奏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总兵聂士成带兵两千多人开赴朝鲜。 

按照《天津条约》规定,如果中国出兵,日本也可以出兵。请神容易送神难,日本人来了可就不想走了。在接到中国的照会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先派八百日军进入朝鲜,随后大队人马继续跟进,兵力一下子升到八千多人,远远超过了在朝清军的数量。日本此时急于出兵,并非为帮助朝鲜平定叛乱,而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对朝鲜的控制。

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光绪皇帝多次谕令李鸿章立刻备战,“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唯该大臣是问!”李鸿章慑于严责,加上日本人完全关闭了外交谈判大门,只得派兵入朝增援。

8月1日,清廷下诏正式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宣布对大清帝国宣战,两国正式进入了战争状态。几辈从军乐,无才抱膝吟。

朝正停岁首,悔祸识天心。

应上贤臣颂,重颁大宝箴。

阳春新布泽,洗甲听薰琴。侯昌铭的这首诗,描述了战争进行的情形。再说守卫平壤的清军,平时各将领互不统属,在日军的大举进攻前,最后推叶志超为统帅。叶志超当年的确是淮军猛将,上阵凶猛,个性暴烈,当年干的就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但因为多年不打仗,如今和大多数宿将一样,早已是吃得膘肥体壮,人称“叶大呆子”。

叶大呆子听说日军来攻,害怕平壤的后路被日军从海上登陆后切断,便又分兵数千驻守在安州、肃州和义州三地。想法固然不错,但这样使得驻守平壤的清军人数减少到不足一万人,在日军的优势兵力面前,平壤的防守又增加了困难。不过话说回来,日军后来果然在元山登陆,抄袭了平壤后路。

9月15日拂晓,日军两支队分成东西两路,向平壤城北玄武门发动钳形攻势。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清军发动了猛攻。广大清军将士虽然奋不顾身,顽强抵抗,但在日军的12门山炮轰击下,城外堡垒一一被破。

日军随后又兵分三路,攻击牡丹台。在日军炮火的猛轰下,牡丹台宣告失守。在玄武门上督战的左宝贵见状,知势不可挽,决心以死报国。为鼓舞士气,左宝贵换上御赐朝服,亲自点燃大炮,连发36颗榴弹。日军对玄武门发动三次突击,但都被清兵击退,随后双方在壁垒中展开了白刃战。激战中,左宝贵身中两弹,但仍旧坚持指挥作战。后来日军的攻击更加猛烈,霰弹对准玄武门连发,左宝贵不幸被霰弹击中,当胸而亡。

左宝贵乃回中将领,多年战功升为总兵,平壤之战朝服捐躯于玄武门上,壮哉!后来,光绪皇帝作《御制祭文》悼念说,“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王蕲新也在《为左忠壮公书衣冠墓门坊》里说,“本期痛饮黄龙府,不意难回落日戈!”积雪埋千帐,寒云莽太平。

耿恭仍拜井, 赵括侈谈兵。

擒纵空传檄,迁延愧请缨。

南来诸子弟,一例饱长鲸。侯昌铭的这首诗,则记录了清军狼狈逃跑的情况。9月16日清晨,日军进入平壤后,发现城内清军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而城内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等,遍地狼藉,全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在整个撤退过程中负有重大责任的叶志超,带领残兵败将,草木皆兵,雨夜狂奔三百里,退回中国境内。平壤失守后,朝廷震怒,叶志超后来被械送京师,定斩监候。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加上其所部军纪败坏,纵兵抢掠,被斩立决。

卫汝贵是淮军宿将,多年不打仗,援朝时已经年过六十。据说,其妻曾寄信给他说:“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卫汝贵诚守妇诫,言听计从,遇敌则逃。后来日本人获得此信,一时传为笑柄,并在教科书上引用,以戒国人。

日本旗开得胜,好不得意。在攻占了平壤后,于9月底向朝鲜北边的义州进发,10月下旬即在义州集结完毕。

义州的对面,隔着鸭绿江,就是中国的九连城了。

隔江相望的,则是人称“白发将军”的宋庆和满人将领依克唐阿所率的淮军和镇边军,加上从平壤撤退的部队,也有八十一营三万多人。这些部队对着虎视眈眈的日军,沿着鸭绿江布防几十里,正焦急又无奈地困守九连城。

可叹的是,大清体制,仍旧停留在打太平天国的水平,指挥体制上各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后勤没有保障,当兵只为军饷,将领自大而昏聩无能,这样的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军还可以,对付日本的近代陆军,岂有不败之理?

由于甲午战争中淮军屡屡受挫,声名狼藉,帝党和清流们一片鼓噪,清廷决定起用湘中宿将。此时,湖南巡抚吴大潋奏请率湘军北上,左宗棠旧部、曾国荃旧部、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也得令募兵北援。随后两江总督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规复失地。但是,启用这些人也未见成效,从1895年1月开始,清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反攻海城,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1895年1月20日,日军最终选择了荣成湾登陆。这一天,大雪满天,朔风劈耳,日军的登陆活动共进行了五天,全军三万多人和三千八百多匹战马全部登陆上岸。由于清军分散各地,日军在进军威海的途中,每次战斗在兵力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因而很快就攻占了威海卫。溃将兼逃卒,纷纷奈尔何。

贪生工避寇,怯战敢言和。

译使空持节,孤臣尚枕戈。

田横齐壮士,蹈海激颓波。侯昌铭的这首诗,歌颂了以丁汝昌为代表的英雄气概。在形势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丁汝昌其实也束手无策。为了不使剩余军舰落入敌手,丁汝昌和刘步蟾在九日夜间商议后,下令将受伤搁浅的定远和靖远两艘巨舰炸毁。十日晚,定远管带刘步蟾在炸毁自己座船后,心情极度悲愤,生吞鸦片自杀身亡。

毁船前夜,一些洋员和清军官员见势不可为,也纷纷私下商议投降之事。最后丁汝昌下令各管带同时沉船,但诸将不应。丁汝昌坚守的最后一天晚上,接到烟台来的密信说“全力冲出”,知道援军已彻底无望。丁汝昌无计可施,提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突围,以求冲出几艘军舰,但此议无人响应。

此时的威海,已经人心涣散,无人服从命令。丁汝昌几次派人去将镇远击沉,最终却无人动手。当夜,阶下很多水陆兵勇,哭求丁军门放一条生路,丁汝昌见状,心如刀绞。

当天深夜,丁汝昌万念俱灰,生服鸦片自杀,辗转到清晨,才痛苦地死去。随后,护军统领张文宣和镇远的继任管带杨永霖也先后自尽殉国。

四次反攻海城失败后,中日两军又在大平山展开激战,日军在付出伤亡400多人的代价后,最终占领了大平山。由此,辽南所有城镇要塞,都已被日军占领,大清帝国的湘淮诸军,锐气尽丧,已无心再战。这时,朝廷中的主战派个个缄口不言,小皇帝光绪召见军机大臣讨论战事,“问诸臣,时事如此,战和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由于害怕日军继续进军,清廷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屈膝求和。不见澶渊使,空传冒顿书。

人言殊可畏,国事竟何如。

名土新亭酒,秋田下潠庐。

故人尽归去,寂寞楚三闾。侯昌铭的这首诗,把清廷的腐败无能揭露得淋漓尽致。光绪皇帝“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最终批准签署《马关条约》。

光绪皇帝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国人,随后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一个皇帝丧权辱国,还要老百姓体谅,真是天大的笑话。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