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催生历史新纪元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8.05 点击数:10
新华日报

【副篇名】——《清日战争》的世纪启示

【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05

【版次】第14版:读 书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新华读书会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命名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则命名为“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一部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是全面危机。尽管一般历史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是:这一全面危机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真正引起震动并使中国人普遍感受到这种全面危机的存在的事件,实际上是半个世纪后的中日甲午战争。用梁启超的话说,甲午战败所激发的思想变化,乃是“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因为直至此刻,中国人才首次普遍而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事实:老法子是不行了,中国要免于灭亡则必须改革。 

为何甲午战争给国人带来如此强烈的震撼?原因不仅在于我们输给了一个自己原本瞧不起的敌人,最重要的是,这次战争空前暴露出清朝整个国家体制已无法适应一场现代战争的需要。种种弱点表明:它失败在于尚未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是邓世昌等英雄的个人牺牲所无法补救和挽回的。虽然当时洋务运动已施行三十年,但清军在战场的表现折射出清朝整个体制的前现代特征:陆军编制没有番号;建制中没有独立的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运输兵等专业性兵种,炮兵混编在步兵营内;没有固定的卫生兵编制(战争中因病而死的比例远远超过战死者),士兵治疗伤病费和营养费由个人负担。虽然全国陆军总数高达96万,并临时征兵60万,但由于后勤运输落后(铁路里程不及日本的1/10,海上则靠租赁洋船运兵),调遣出关参战者实际仅有10多万,不敌总兵力24万的日军。而出战士兵装备的武器也是多种渠道购买的西式武器,其种类繁多、弹药各异、操作复杂的状况,给战斗作业、弹药补给、枪械维修带来极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士兵主要依靠个人效忠、吃军饷、为皇帝打仗来激发斗志,与日军中灌输的强烈国家观念形成鲜明对照。北洋水师最高长官丁汝昌本是“农民出身的陆战将领”,其被受命指挥亚洲最大舰队,原因之一是他和李鸿章乃是同乡——值得补充的是,甲午战争中另两个重要陆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也是合肥人,这都是淮军中狭隘地域观念的明证。至于在宣传、沟通等方面的差距更大,清朝没有军邮业务,作战官兵家书无法传递,影响战场斗志,也无法向国内及世界舆论施加影响,使国内外确信自身的正义性,反倒是日本成功地开动宣传机器,将自身塑造成“拯救朝鲜于水深火热、为朝鲜争取独立解放”的正义一方。 

与之相比,日本的战争规划可谓处心积虑。在战前很久,日本就一直在竭尽全力为此做准备,不仅将全国产业纳入战争轨道,实现由“殖产兴业”到“富国强兵”的转变。外山三郎在《日本海军史》中曾说,日本战前拼命扩充海军,“这简直像一个上气不接下气奔跑的人好容易才赶到日清战争这个目的地一样”。对北洋水师作战的主力、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快战舰的“吉野号”,原本系清军订购,却因资金不足而放弃;日本则咬牙买下,而北洋水师黄海战败后,曾给日本舰队构成极大威胁的镇远号最终也成了战利品,编入日本舰队,成了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战列舰。最能反映当时日本国家体制的,是战争中呈现出的“举国一致”的强烈决心。明治天皇亲自坐镇广岛大本营指挥作战,开战后民间各地及地方政府掀起征朝义勇军活动,相继组织了义勇队、决死队、拔刀队等团体赴朝作战,在这种“为战争捐献”的热潮中,连日本各地的娼妓都纷纷将多年积攒的储蓄自愿奉献,在远征军集结的地方,云集了来自日本各地、自愿为士兵提供服务的“奉公女”。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战争的胜利,竟“激发了日本花柳界的大繁荣”。 

战争的惨败给中国造成了严重损失,黄海海战的悲剧和台湾的割让,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百年来不断沉痛反省。但失败也有失败的好处。普鲁士就是因1806年耶拿战役惨败于法军并沦为三流国家后,举国大受刺激,才开始大力变革。相反,胜利也有胜利的坏处,正如英国威灵顿公爵所言:“胜利是仅次于失败的最大悲剧。”相比起失败者,胜利者常常更少自我反省,尽管日本在战后也曾详细总结战争教训,但主要是在战术层面,而在战略层面,日本人是许多年后才迟迟意识到这一战争对日本国家命运所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 

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是:甲午战争的压倒性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国家主义影响力,激发了日本扩张的野心,并直接造成军方的极大势力。在战前,日本军人地位低下,民间逃避服兵役的事层出不穷,但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举国沸腾,日本民众中出现空前高涨的战争热情。许多社会文化名人均肯定战争,冲昏了国民的头脑,东京市民甚至集会一致要求进军北京。军人的地位如日中天,奠定了国家走向军国之路的基础。清朝的2.3亿两白银赔款,除了天皇拿走6%外,其余全部用作军费,光海军就拿走一半。军部借此全面确立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最终,这个不断“膨胀”的日本,终于在1945年迎来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是触发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在此之后,中国废除科举、乃至清帝逊位,都在这一因果链条上。而日本则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连续事件。如果说在甲午战争中日本还对“文明”和“万国公法”有所顾忌,唯恐被国际社会指责为野蛮国家,那么四十年后在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事件中就再无掩饰,而这最终又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维 舟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