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山东英雄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31 点击数:40
山东商报

【报纸名称】山东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31

【版次】B04版:回望甲午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左宝贵血战玄武门,最终战死沙场

一场甲午中日战争,不但改变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的人因为这场战争成了英雄,有的人因为这场战争蒙受了不公平的历史评价,也有的人因为这场战争,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卖国贼,还有的人,因为这场战争,投笔从戎,成为了后来的枭雄。

301年的轮回

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兵登陆朝鲜,企图以此为跳板进攻中国,“奉天皇定都于北京”。然后这场战争最终的结局,是天朝上国出兵朝鲜,大败日军,最终使得丰臣秀吉抑郁而终。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抗倭名将吴惟忠入朝作战,在攻打朝鲜平壤的牡丹台时,吴惟忠胸口中弹,但依然大呼督战,并率部攻克了牡丹峰这座易守难攻的要塞。

这一场中日之战,最终以天朝上国的获胜而告终。

不过,历史似乎有意无意的开了一个有些心酸的玩笑:301年之后,当倭寇再度卷土重来时,在朝鲜平壤的牡丹台下,再次展开了一场攻坚之战,这一战,攻守双方易位,胜败双方易位。

如果说万历年间的中日牡丹台一战,成就了吴惟忠的英雄传奇,那么甲午年间的中日牡丹峰一战,则成了悲情英雄左宝贵最后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左宝贵以上古儒将之风,演绎出了一场属于他自己的悲壮之歌。如今的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或许会发现,左宝贵的结局,早已注定。

公而忘私

出生于费县地方镇的左宝贵,自幼家贫,父母双亡,因此他无奈之下带着两个弟弟投奔当时的江南军营,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如果按照官场上的资历来看,左宝贵无疑是一个“没有山头”的猛将:20岁时的他投奔江南军营,曾在满清将领胜保、荣庆等人手下打过仗,后来被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看中,做了忠勇营的营官。在随后的日子里,左宝贵跟随僧格林沁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镇压过捻军与太平军起义,打击过东北的马贼,讨伐过东北三省的逆匪,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打仗勇猛,善于治军的左宝贵,引起了当时淮军大佬李鸿章的关注,成了“半个”淮军人,但是在被调往东北讨伐逆匪之后,他又融入了奉军的派系之中。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开打之前,李鸿章的一纸书信,将左宝贵调入朝鲜。

在后世的学者看来,出生于山东的左宝贵,是一个地道的“儒将”,生性豪爽的他,不但知恩图报,同时还能够做到“君子群而不党”,在派系林立的晚清军政界,没有“山头”的他只是一心“为朝廷而战”。“在当时的清朝军界,其实采取的是募兵制,也就是说,大家可以自行招募自己的老乡入伍,比如说李鸿章的淮军就是一个例子。”知名历史作家张嵚这样对记者解释:“这种以乡情为纽带的军队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遇到战争,作战比较勇猛,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一旦开始腐化,就会迅速导致整支部队变得腐化。”在张嵚看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平壤战役,其实就是这种募兵制缺点的体现:“大家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谁都不愿意主动出击,最终延误了战机,被日军合围。”

而在这种派系军团林立的情况下,一心“为朝廷而战”的左宝贵自然而然的成了“炮灰”:“这就是典型的山东儒将,往往会‘公而忘私’的去作战。事实上在整个平壤战役中,左宝贵一直主张主动出击,但是作为整个平壤战役中的指挥官,淮军的叶志超反而一直希望撤退,这也是导致左宝贵悲剧的原因之一。”

被遗忘者

事实上,在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大部分的清军将领多是出自于淮军集团,其中的山东人少之又少,而能够被世人记住的,也仅止左宝贵一人而已。

不过,这场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吴佩孚即是其中之一。

在这场战争发生时,出生于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的吴佩孚刚好20岁,在围歼了北洋舰队之后,嚣张的日军战舰炮击山东沿海,连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也被日军的炮火击毁,这一切都深深的刺激了吴佩孚的内心,最终他毅然决定弃文从武,从此开始了孚威将军的戎马生涯。

或许在某些时候,吴佩孚被我们扣上了军阀的帽子,但是这位军阀的骨子里却有着极强的民族意识,在五四运动中,吴佩孚甚至直接通电大总统徐世昌说:“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

即使后来赋闲在家,日本侵略者希望其能出山对抗蒋介石,但是吴佩孚却始终不与日寇合作:“这其实就是来自于少年时他的那种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张嵚这样表示。

或许吴佩孚所填的《满江红·登蓬莱阁》一词,恰恰可以表明他的态度:“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劲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甲午战争中的山东将领

“白发将军”宋庆

宋庆(1820—1902年),字祝三,山东蓬莱泊子宋家庄人,自幼家贫,早年落魄,弃学而耕,时而为贾,终不得志。1854年,年已34岁的宋庆闻同乡宫国勋在安徽亳州做州官,便前去投奔为奴。宫国勋见他为人老成,又有壮志,命他统带练勇,遂积功至花翎游击。1860年晋升总兵,赐毅勇巴图鲁勇号。1867年赏穿黄马甲,换格洪额巴图鲁勇号。翌年旨授湖南提督,后又改授四川提督,加尚书衔。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抽调宋庆毅军4营,由分统总兵马玉昆带领赴援平壤。此时宋庆已是74岁高龄,他对部属说:“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国而已!”

遗憾的是,宋庆参战时恰逢清军节节败退,尽管他屡次带兵抵抗日军,但是最终却未能扭转战局。

弃武从商陈万清

陈万清,清末将领,山东省滕州市人。1887年(光绪十三年)威海设防,带巩军左营驻海埠东夼。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命守杨枫岭炮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30日上午,日军攻占摩天岭炮台后,集中炮火猛攻杨枫岭炮台,他指挥左营全体士兵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在战斗最激烈时,侄子劝其逃走,他拔刀将其侄子砍死。

后终因寡不敌众而撤出杨枫岭炮台,退至海埠附近,会合巩军各营残卒,继续坚持战斗,冲出日军包围。当行至杨家滩时又遇日军围堵,亲率士兵冲杀在前,幸遇丁汝昌救援,才得以脱围。甲午战后,弃军职经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