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和敌我那些人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24 点击数:30
武汉晚报

【报纸名称】武汉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24

【版次】第43版:悦读·专题(B)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一个没落的庞大帝国,一个新兴的海上小岛国,打了一场势不均力不敌的惨烈战争。战争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历史无法忘记。

李鸿章:

以一人而战一国,终成万矢之的

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梁启超以如炬之目,凌云健笔书写《李鸿章传》,“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完肤,人皆欲杀。”

李鸿章由于不想主动挑起战争误用友好策略应对战争而延误战机;由于用人不当、骄傲轻敌而接连败退;由于海军战略失误而致全军覆没……其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湮灭,“一生事业尽扫地无余”。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回住处的路上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行刺者趁乱溜走。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上稍有收敛。中国对日本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

梁启超说李鸿章是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沙上建塔,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是“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此乃为精当之论。

马吉芬:

镇远舰上的洋“帮带”

菲里奥·诺顿·马吉芬,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共10年。甲午海战中许多军官都是他的学生。

他不曾在购买军火时吃回扣,这点与当时的一些中国军官不同。因此具有极好的名声。

他所写的《鸭绿江外的海战》一书收录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

来中国第十年,他34岁,想回家乡休假时,中日宣战。主动撤消假期的马吉芬,被任命为7430吨的“镇远”号战列舰的帮带(相当于副舰长)。

马吉芬向丁汝昌建议的先发制人,他发现中国人非常善于忍耐和等待,中方的战略是“避敌保船”,持重防守。这一点令他非常不解。

甲午海战期间,他参加了“大东沟海战”。

“镇远”舰12英寸炮命中日本舰艇时,北洋水兵高声欢呼,接着遭到3艘日本战舰合围。被重炮打中了前甲板,管带林泰曾当场震昏,马吉芬头晕眼花接替林指挥战斗。到下午两点,他看到,“济远”和“广甲”弃战而逃,还有两艘陈旧的“超勇”、“扬威”沉没和搁浅。丁汝昌所属旗舰也在日舰合围下燃起熊熊烈火。因此马吉芬命“镇远”号逼近日本舰队以分散日军火力,日军旗舰被吸引过来,马吉芬命4门克虏伯主炮齐发,打退敌舰。他随后见证了弹尽后的邓世昌欲率“致远” 号撞击正在逃离的日旗舰“吉野”号,欲与倭寇同归于尽。

多处负伤、双目几近失明的马吉芬昏迷过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于美国当时各大舆论场所,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愤恨自杀。死后以一套崭新的北洋海军军服下葬,按照他的遗嘱,棺椁上是中国的海军旗——黄龙旗。

伊藤博文:

“战胜宰相”上当卷入战争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近代政治家,首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明治维新元老。

中日战争期间,伊藤博文在国政上投入了全部精力,得到“战胜宰相”的称号。

日本最受欢迎传记作家久米正雄,刻画了置身于明治维新时代的漩涡中的伊藤博文,其审时度势、圆滑通达、市井庸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伊藤博文被当时的主战派骂作怯懦无能的武士。他不单是因为胆小恐华。而是因为恐怕日本国力弱,害怕战争引起的各种灾难。

当中日交涉逐渐紧张起来的时候,参谋总长川上操六决心出兵。某天,川上故意不说出开战的意图,而要求博文仅派遣一个师团兵力往朝鲜,说是要用此来缓和舆论。博文对于这么多的兵力,觉得惊异,而不答应:“一大队可以吧?”

“派遣一大队的兵力到外国去,一点儿也不起作用。如果出兵,总得一个师团才行,起码也得一个混成旅团,否则做参谋总长的负不起军事上的责任。”

博文面有难色,但因为川上的请求恳切,加上对于“旅团”稍觉安心才答应出兵。可是,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与一个师团的兵力差不多。身为文官的博文上了一个当,终于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了。

《李鸿章传》

梁启超 著

雾满拦江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日战争》 第七册

戚其章 主编

中华书局

《伊藤博文传》 

[日] 久米正雄 著

团结出版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