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双甲子祭

作者: 冯天瑜 日期:2014.07.14 点击数:20
人民政协报

【作者】 冯天瑜

【报纸名称】人民政协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14

【版次】09:学术家园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冯天瑜

12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一改积贫积弱旧观,但前望诸先进,我们还有相当差距,丝毫不可懈怠,不可旁骛。120年前,这是中国存亡之要端,今日仍是中国复兴之要端。

120年前的7月,蓄谋已久、精心备战的日本对清朝陆海军发起突袭,清廷消极应战,日军在朝鲜、辽东重创清朝陆师,在黄海全败北洋舰队。1895年4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由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制朝鲜,掠占台湾,索取库平银二万万两赔款,加上“三国干涉还辽”追加三千万两赔款,共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十年的国库收入。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日本则得以在帝国主义路径上狂奔。

历史是最好的导师。百余年前甲午战争昭显的教训深切,现略陈其二。

一、后发国家向近代文明转型的速与迟,主动、认真与被动、敷衍,切关生死存亡

如果说,中古是一个分散的世界,各国可在封闭中存续,相互少有干扰;而近代则从分散走向整体,各个闭锁的中古文明渐次为商品和坚船利炮所打破,各民族国家被纳入决定盛衰存亡的竞技场。同处东亚、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数千年间徘徊于农耕文明轨范,至19世纪中叶,两国同样面临西方列强东侵的威胁,经历着千古未遇之奇变,存在着严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危机,而中日两国的应变态度,却差别巨大,仅历半世纪,两国的国势迥异。

日本两百余年的锁国状态于1853年被美国倍里舰队打破,江户末期(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幕府将军到诸藩武士皆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迅速践行:设置洋学所、洋书调所,派遣留学生,培养通晓西洋近代文化的人才(福泽谕吉、津田真道、西周助等),实行财政改革和军制改革,又结束锁国体制,实行开国政策。1868年发端的明治维新,更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废藩置县”为基本国策,经二三十年努力,初步建立近代工业体系和东亚最强大的陆海军,并且颁行宪法,建立责任内阁,跨入近代国家门槛,“脱亚入欧”,跻身列强。

反观中国,面对近代性挑战,虽有个别先觉者发出“师夷制夷”的呼唤,但总体言之,朝野上下反应十分迟钝。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年间,经济、政治、军事皆裹足不前,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以后,才有限度地展开远不健全的洋务新政。经30年蹒跚缓进,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其近代化程度与日本幕府末期水平相当,有些方面还有不及,与明治维新相比更相差悬远。仅以军制而论,日本先后以法、德陆军为样板,建立多兵种协同的师团制,而清朝最有战斗力的湘军、淮军还沿袭勇营制,完全不适应近代战争。至于朝政的低能、腐败,派系争斗、掣肘,更是惨败的肇因。总之,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中日近代化发展程度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甲午战争中败日胜,实属必然。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败,是两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社会近代化变革成绩较量的结果。反复检阅这两份“成绩单”,当激发中国人义无反顾地全方位推进现代文明建设。12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一改积贫积弱旧观,但前望诸先进,我们还有相当差距,丝毫不可懈怠,不可旁骛。120年前,这是中国存亡之要端,今日仍是中国复兴之要端。

二、对外扩张是日本固有国策,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这种文化传统至今仍在日本发生作用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观照,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八纮一宇”构想的强势践行。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本人有专文论此,不再赘述,但需要特别申述的是——

(一)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非正义侵略战争,而日本却称之“义战”(内村鉴三语)、“文野的战争”(福泽谕吉语),百余年来这种强盗逻辑没有在日本受到驳正。二战以后,日本未能认真清算其对外侵略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将这种传统推尊为“国粹”。丰臣秀吉、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外战巨孹,被尊之“战神”,视为日本史上的军事英雄,受到顶礼膜拜;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则是广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华、侵朝的福泽谕吉的头像一直印在万元钞票上,便是明证。现代日本右翼政治家(从岸信介、小泉纯一郎到安倍晋三等)及右翼文人(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百田尚树等)强劲地坚持并弘扬这种历史传统,并在民众中拥有一些支持率,这是必须重视的文化现象。

(二)日本的对外侵略,并非仅有军事征伐一途,还有怀柔致远一法,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三省皆如此。其对台湾的侵占,在完成军事攻略以后,用力于全方位的社会建设,并长期推行“皇民化”,其后续力至为深远。日据台湾50年,后此已历70年,而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仍称深巨,至今台湾还有“日据”、“日治”之争,这既有不同的现实政治考量在起作用,也是历史因缘发出的回响。

中日甲午战争去古未远,中方惨败的痛楚至今犹在切身。痛定思痛,中华民族当奋起、当团结,排除种种干扰和阻力,在现代文明轨道上锐意精进。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