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的甲午战争

作者: 叶曙明 日期:2012.04.22 点击数:30
晶报

【作者】 叶曙明

【报纸名称】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4.22

【版次】第B06版:专栏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叶曙明

近读宗泽亚先生所著《清日战争》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是我读过研究这场战争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日方的数据,几达巨细无遗的程度,甚至连日军炊事班使用什么炊具,都一一罗列出来。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一向是中国学者最缺的。不过,这本书以日方史料为主,能引起争论之处甚多,光是书名,我估计就有不同的意见。

晚清时代,中国与外国打过多场战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与这么多的国家宣过战、打过仗,清政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可称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一场战争打完了,总会给国家带来某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好是坏,要看和谁打,是打赢还是打输。我常常想象,如果中国打赢了鸦片战争,会出现什么状况?是更坚定地实行闭关锁国吗?像朱明与清初那样,片帆寸板不许下海?那将导致中国的进步延缓一百年。

这样的结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赞美侵略者,其实是赞美中国人,因为不是所有民族都能把失败变成前进动力的。

鸦片战争后,经世派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学习欧美。自强运动基本上是以英美为榜样的。如果中国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从器的改变慢慢走向道的改变,无论如何艰难曲折,摔上几百个跟头,也许最终还是可以走到英美模式的君主立宪,或民主立宪的。但事实上,中国人没这缘分,偏偏这时又打了一场中日甲午战争,而且又打败了。中国的前路,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

在历史上,日本每次都在中国差点就要进入良性上升通道时,插上一脚,然后把整个方向都给扭转了。甲午战争就是典型的一例。战后,被林则徐形容为“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的中国,是学习英美,还是学习日本?成了一个问题,在朝野形成两大阵营。而最糟糕的是,学习日本的声音,凭着所谓“同文同种”的幻觉,渐渐占了上风。

中国的倒霉还不止于此,更在于地理上与日本接近,中国的青年到欧美留学,成本太高,语言太难,来回一趟路程也太远,所以很多人宁愿到日本留学,其中既有语言易学的偷懒心理,也有亚洲人的自尊心作怪。

可那时的日本,民权衰弱,军人至上,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进一步削弱了民权,扩大君权,为军国主义夯实了基础,中国能够学到什么呢?可以说后来北洋军阀崛兴、军人当政和漫长的军阀混战,都是从日本学回来的半吊子军国主义。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真正长久的伤害,不在于打败了,而在于被日本打败了。

可笑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的国家简单划分为立宪国与专制国,日本因有一部“帝国宪法”,便归入了立宪国,而不认真研究日本立宪与英美立宪有何异同,这世上名字相同,实质相差万里的东西多了,以至于当日本与俄国在中国领土上打仗时,许多中国人竟热烈地支持日本,以为它是代表立宪国与俄国这个专制国打仗。真是瞎了眼。

《清日战争》主要着眼军事,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不多,它有一个结论,中国遭受列强的伤害和蹂躏,源于中国军队的懦弱,在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证明中华民族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这却是我不能苟同的,日本的军队也够强大了,二次大战时不一样被打败了吗?一个民族是否强大,能否雄立于世界之林,受世人尊重,军队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