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12 点击数:10
海口晚报

【报纸名称】海口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12

【版次】05版:副刊-博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多元视角下的

《清日战争》

从相对中立的角度对比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综合实力,通过细节对比深入探讨双方的成败得失。

———从细节窥成败

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清日战争》一书并不是最大部头的著作,但却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作者宗泽亚作为日本研究学者,对于这场战争,他潜心挖掘史料,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弥足珍贵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写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影响,书中运用了中日双方大量实力对比,几乎达到巨细无遗的程度。比如,在双方后勤体系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清政府以骡马载荷辎重,艰难地向前线运送给养的方式,是无法与日军铁路运输、海上运输配合的高效运输方式相比的。没有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战场医疗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的清军,与日军十分完善的近代野战医疗体系也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这场战争,《清日战争》这本书保持了相对中立的立场,深入挖掘战争双方的成败得失。它用事实告诉我们:战争的输赢,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武器、兵力、战术,更取决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这对于回顾历史以及看待当今的世界,有着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很多中国人眼里,120年前那场失败的战争在今天看来仍是满目伤痛。至今,我们依旧还有诸多疑问,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对于当时清朝统治阶层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这并不阻碍学者从不同视角解读甲午战争,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探究甲午战争背后的谜团,从新史料入手,解析这场战争的很多隐秘细节,还历史以真相。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走近甲午》

———从疑问探真相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至今依旧有很多谜团有待我们解开。这些谜团吸引着学者不断探索,渴望揭开历史的真相———戚其章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研究甲午战争的知名学者之一,2006年,他把自己对甲午战争中诸多谜团的见解写在了一本名为《走近甲午》的著作中。全书对国外研究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在发现新资料的基础上对某些事实重新解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学者中塚明发现了一份关于甲午战争初期日军占领朝鲜皇宫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与日本政府公开的战史有很大出入。正是这些差异引起了中塚明极大的好奇心,他以此为线索,撰写了一本名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的书,让人们看到了这场战争的很多隐秘细节。

甲午战争经过百年时光,给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伤痛与耻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给国家带来了转机,推动了社会变革。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对于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震惊、愤慨,他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千余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极陈时局忧危,请求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而这亦是中国的有识之士变法救亡的开端。

康有为把自己在甲午战争后的所思所行写在了自传体回忆录《我史》中,如今,《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一书出版。该书是历史学者茅海建以康有为最后修订的手稿本为基础,按原文顺序分成段落,参照档案和文献进行比勘核对,以厘定正误、鉴别真伪、重建史实的重要学术成果。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甲午战争的炮火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过去,而康有为思想的激变,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一个方向。 (明舒)

既是研究康有为的权威著作,同时也让我们从一位近代思想家、改革家的视角解读了这场战争。

《从甲午到戊戌:

康有为〈我史〉鉴注》

———康有为

眼中的那段历史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