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不仅包含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6月8日,威海市图书馆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在尼山书院开展,60多位读者相约一起认识传统、守护传统、继承传统。 一、“烙”笔生花——非遗木板烙画 烙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是用电烙铁在木质板面上烫制烙痕而成,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活动中,梁晓春老师向家长与小朋友们讲解了木板烙画的相关信息,让大家具体了解了烙画的历史渊源,并且亲自演示木板烙画的制作流程,随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小朋友们根据事先调节好的温度,以按压、摩擦的技法,用烙笔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幅幅木板画作品。 二、仲夏萦香,结编安康——五彩结编 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传到后世,五色丝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左边第4股线从后面绕到右边从中间将4股线分开……”,曲立群老师为家长和小朋友们讲解了结编的由来以及结编的技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很快学会了编绳、打结、藏线、收尾等基本技能,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初次接触结编的小朋友们来说却并不简单。经过反复的绕、拉、抽,左一下右一下地编织,最终,每个人的五彩绳都完美编织成功。大家开心地把承载着美好寓意的五彩绳佩戴在手腕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