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威海市体育局 威海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3-04-21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63

威体字〔2023〕5号



各区市教育和体育局,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社会工作部、教育分局,市直学校:

现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威海市体育局              威海市教育局

2023年4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和山东省体育局、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鲁体办〔2021〕1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我市青少年健康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关于体育、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锻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体化设计方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围绕拓展体教融合育人功能,研究制定体教融合工作方案,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开展。一体化整合资源。发挥我市体育、教育的资源优势,打通壁垒,实现资源配置的共通共享,做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一体化推进落实。建立健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机制,细化分解深化体教融合工作责任,按照总体要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教学体系规范、竞赛体系完备、训练构架完整、人才渠道畅通、保障机制健全的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终身锻炼习惯逐步养成,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力争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2%;建立健全优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各级各类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达到160所;推进市、县体校高质量发展,训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参加训练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20所,教练员、体育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显著提高。到203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5年,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建设

1.构建“1+N”体教融合发展新模式。“1”是以市县两级体校为全市体教融合中心校,“N”是指各区市(含开发区,下同)学校、市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多个特色项目。各级体校要加强对特色项目指导,形成优质的训练、选材、输送网络。积极鼓励学校成立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手球、橄榄球、乒乓球等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校本课程。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发展冰雪项目,多种形式普及推广青少年冰雪运动。

2.推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资源,制定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标准,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鼓励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鼓励引导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任教,拓宽师资供给渠道,解决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数量短缺问题。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培训,将培训课时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会,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训练水平。

4.保障体育教师待遇。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体质健康测试、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把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参加市级以上教育或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赛事成绩、基本功比赛成绩视同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保证体育在全省教学成果评定中占有一定比例,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运动服装和体育装备。

(二)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5.完善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实施市运会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以省运会竞赛规程和参赛办法为遵循,优化完善项目设置、组别划分、金牌设置、年龄结构,发挥竞赛杠杆最大效能作用,提升青少年赛事竞赛质量和办赛水平。

6.完善县级联赛体系。各县市区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继续组织举办县级青少年体育联赛,鼓励县市区之间开展区域联赛。

7.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各学校除举办好春、秋季运动会外,要积极开展特色项目比赛,因地制宜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8.助力中小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推动每名中小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持续开展游泳普及、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赛事活动,不断增加参与体育训练学生数量,让每名中小学生成为运动小能手,让更多中小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全面发展。

9.规范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级认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教育部门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级认定制度,参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运动员等级认定标准》《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统一评定申报机制,规范申报程序,逐步完善信息平台公示和查询功能。

(三)优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10.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建立健全优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加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积极争创省级优秀体育人才集中培训试点。构建主体多元、途径多条、纵向畅通、横向多条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网络,共建各类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畅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渠道。

11.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不断完善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扶持政策,建成一批市级青少年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充实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选派专业教练员与学校体育教师组成复合型教练员团队,提高学校竞技水平。

12.推动市县两级体校高质量发展。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要坚持“奥运争光”计划,遵循“夺标育人”办学理念,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的一流市级体校。深化市县级体校改革,制定面向全域选材政策,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完善“1+N”办学模式。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不断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

13.进一步完善市级训练项目县级办、学校办、社会体育组织承办的训练体系。按照“六个有”标准(即有专职校长、有专门经费投入、有训练场所、有3个以上训练项目、有专职教练员、有在训运动员),不断完善体教融合的县级新型体校建设,实现办学重心下沉。抓好低年级阶段的业余训练,夯实三级训练网格基础。

14.强化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和创新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强化运动员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的锤炼。加强反兴奋知识和理念教育,提高运动员自觉抵制兴奋剂的意识和能力。推动体校和普通学校深度融合,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

(四)健全青少年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15.优化青少年体育资源配置。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体育教育资源相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体育组织进校指导。选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进校园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教学和训练。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举办、参与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冬夏令营、户外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等活动。

16.拓展体育特长生发展空间。完善高中段体育特长生升学保障政策,拓宽升学通道。支持驻威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增加招生项目,扩大招生人数,为运动员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7.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作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完善公益服务保障评价机制,引导参与青少年公益体育服务。积极吸收体育专业高学历人员、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指导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机制,加强体教融合工作协同配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本区域内的体教融合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压实工作责任,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切实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成立联合督查小组,定期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青少年体育标准保障执行情况、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立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和通报,将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追责问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或近视率连续两年上升的,对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降低一个等次;对学校降低年度考核等次,按照有关规定对负责人问责并调整岗位;对学校教师减少当年评优评先名额,对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三)保障经费投入。各区市、开发区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筹集学校体育工作资金,学校要根据需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体育工作开展,可按照一定比例或一定标准安排体育工作经费。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及时选树一批体教融合典型学校和个人,树立标杆,推广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体教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