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稿│威图《百姓课堂》第三十二讲:中韩文化的交融

  • 发布时间:2019-07-14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216
新闻稿│威图《百姓课堂》第三十二讲:中韩文化的交融

714日,韩国语文学博士学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应用韩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孙延辉老师受邀来到威海市图书馆老师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诙谐幽默的讲话风格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中韩文化交融”为题的讲座。

 

讲座伊始,孙老师解析关于韩国的起源与历史。通过“檀君”朝鲜、萁子朝鲜传奇故事,引出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尽管,韩国官方和学者普遍采信关于“檀君”的神话传说,作为自己民族的来源。但在中国历史明确有记载“箕子朝鲜”的故事。韩国的这种选择性叙述,旨在剔除其民族国家形成上的他国因素,凸显本民族的主体性。

 

 

讲座中,孙老师提到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件——韩国“书院”申遗。虽然让国人失落,但从韩国人对“申遗”重视的态上,无疑也给我们一面镜子,韩国的申遗体现了韩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国家认同感。他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利用和传承。

 

相反我们自省一下,我们常常自豪于我国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但是真正尊重、珍惜、保护传统文化的国人很少。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因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忽视,我国目前的非物质传承后继无人,甚至有些地方的“非遗”已经消失。

 

最后,孙老师呼吁大家,对“非遗”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应立足于自己的“非遗”的特点和在民间存活现状,并开展自己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在提问环节,老师劝勉所有人:作为未来中国率先走出去的外语人才,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责任感,掌握公共外交技巧,自信地向外界递出甜美的“中国苹果”——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如果说中国是一本书,那么这就是十三亿页的《中国读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一页。”公共外交行为由来已久,但“公共外交”这一名词的产生和概念的订立却仅始于上个世纪。这是一个古老现象,也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当我们这一代人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外交的主体之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继续钻研好发展好这门年轻的学问,讲好中国故事,写好属于中国的这一页呢?

 

那个答案在你心里,那支笔在你手里。